ID: 24017389

【5E+T教学模式】4.2《形状变了》课时教案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3624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5E+T,教学模式,形状变了,课时,教案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5E+T教学模式】大象版科学二上四单元第2课《形状变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形状变了》围绕力与物体形状变化展开。先通过玩跳跳球引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接着引导对多种物体用力观察,得出力使物体形变的初步结论;再通过挤压塑料瓶和玻璃瓶的实验,说明硬物体也会形变,只是不易观察;最后结合生活和面、金属加工等实例,体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整体逻辑清晰,从现象到实验再到应用,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能帮助学生理解力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二、设计思路 吸引环节, 以跳跳球互动切入,学生观察其受力形变后,用物体用力是否都形变的问题引好奇,明确探究方向。 探究环节 ,搭建材料加实验双体系:提供皮球、铁片等材料让学生动手观察;再用带细玻璃管的瓶(装有色水)实验,借水柱变化显硬物体细微形变,积累实证。 解释环节 ,先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再由教师总结,将感性认知升华为力能改物体形状,硬物体形变难观察的概念,培养推理能力。 迁移环节 ,通过和面制面点实践与金属加工实例,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现知识迁移。 评价环节 ,用教师、小组、自我三维评价,关注操作、参与度与知识掌握,助学生明确不足。 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力能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力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探究实践:能参与对不同物体用力的探究实验,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细微变化。 态度责任:体会到科学探究需严谨,不能轻易下结论,感受科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1.吸引环节设计活动:教师拿出跳跳球,邀请一位学生上台玩跳跳球。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跳跳球在往下用力和蹦起来时的形状变化,然后提问:对物体用力,物体的形状都会发生变化吗? 引导学生回答:往下用力时,球被压扁了;蹦起来时,球又变圆了。 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玩跳跳球活动,直观呈现物体受力后的形状变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2.探究环节探究活动一:观察物体形变 教师准备各种材料:皮球、塑料瓶、橡皮筋、弹簧、软木、铁片和易拉罐等。每组一份。 学生小组内对物体用力,观察它们形状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后,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发现。例如, ①用力后,有的物体变扁了,有的物体变长了。 ②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③力只能使软的物体变形。 教师追问:力不能使硬的物体变形吗? 探究活动二:观察水柱变化 教师继续提供各种实验材料:塑料瓶、玻璃瓶、橡皮塞、细玻璃管、手套等。 讲解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小组内操作: ①分别在塑料瓶和玻璃瓶中装满带有墨水的水,用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确保装置密封。 ②戴上手套,分别用力挤压塑料瓶和玻璃瓶。 ③仔细观察两个瓶子中细玻璃管里水柱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交流实验现象:两个瓶的水柱都上升,只是软的塑料瓶一用力,水柱上升明显,硬的玻璃瓶用力后水柱上升不明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观察、探索力对不同物体形状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解释环节积累感性经验。3.解释环节1. 用力挤压后,塑料瓶的水柱为什么上升明显,玻璃瓶的水柱上升不明显? 解释:塑料瓶比较软,它的形状容易发生变化。玻璃瓶比较硬,它的形状不易发生变化。 2. 通过实验,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总结则帮助学生将探究过程中获得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