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35讲 第二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夯实基础 精研教材 1.物质循环概念 元素的循环 碳、氢、氧、氮、 磷、硫 全球性 2.碳循环 (1)概念: 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称为碳循环。 (2)碳的存在形式及循环途径 碳元素 含碳有机物 CO2 光合作用和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化石 燃料 (3)过程图解 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a. ,b.消费者,c. , d. ,e. ,f. 。 生产者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燃烧 (4)温室效应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载体 动力 4.生物富集 不易 重金属 有机化合物 放射性物质 大气 水 生物迁移 教材深挖 1.(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_____ (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 。 能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2.(选择性必修2 P64正文)生物富集与能量流动有什么区别 ①生物富集是某些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能量流动是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②生物富集沿食物链(网)传递的是不易被分解的重金属物质、有机农药等,能量流动沿食物链(网)传递的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易错排查 1.水生消费者对有机碳的利用,缓解了碳排放。(2023·湖北卷)( ) 2.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 3.碳循环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了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 ) 4.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 5.土壤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它们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 √ × √ √ 思维探究 考教衔接 (根据2018·浙江卷、2021·广东卷、2021·福建卷情境设计)某自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 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 冬季;随着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A、B的 和C的分解作用以及E的燃烧,转变成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 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D 低于 呼吸作用 大于 (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 。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 和增加 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碳释放 碳吸收 考法练透 素养提升 考法一 碳循环的过程及其他元素的物质循环 1.(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氮元素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导致出现生物富集现象 B.碳、氮循环与生态系统能量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