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主题,要求学生了解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中国现代史部分的重要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和教训。教材通过具体史实,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艰辛历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历史事件复杂,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具体历史进程和深层意义认识不足。学生对论十大关系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概念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史料帮助理解。同时,学生往往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存在简单化倾向,需要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四、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史进程,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2. 时空观念 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空框架,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重要事件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 3. 史料实证 运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毛泽东文集》等文献史料,实证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分析,理解其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形成对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5. 家国情怀 感受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3. 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教训 4. 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1. 正确认识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 2. 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3. 总结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 4. 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六、教学方法 采用史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供丰富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同学们,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这是一段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时期,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深刻教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审视这段历史,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朗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记载: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然后提出问题:这段论述反映了怎样的探索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 学生活动: 认真聆听教师朗读的文献,思考文献所反映的探索精神,结合已有知识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引用《论十大关系》原文,为学生呈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初衷,激发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直指本课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导入旨在建立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探索时期的历史背景,培养史料感知能力,为深入学习探索历程做好铺垫。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教师活动: 首先我们来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论十大关系》记载:十大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关于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