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总结我们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整理,知道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认识到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思维:通过回顾前几课的模拟实验现象及结论,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探究实践: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并分析植被对土壤侵蚀程度的影响。 态度责任: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认识到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无孔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板块一:聚焦 1.揭题: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总结我们的认识”。 (板书:总结我们的认识) 2.谈话: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所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意在帮助学生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及其演变,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 板块二:探索 探索一:回顾学习内容,梳理记录表 1.引导:引导学生翻看自己的《学生活动手册》,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引导学生先独立记录,再组内交流总结,最后通过全班研讨的形式共同总结影响因素,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预设: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 2.交流:引导学生重新观察第1课中的5种典型地形地貌,结合黑板上记录的“影响因素”,对每一种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总结,最后通过集体研讨的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集体讨论中,引导学生将“解释”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并说说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本课做出的解释更加科学严谨,符合自然界的真实情况。通过比较,学生能体会到在解释现象的过程中,证据的重要性。 探索二: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讲解: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2.提问: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具有侵蚀作用,那么怎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呢? (预设:可以在土地上种植植物;尽量使地表是平缓的。) 3.谈话:植物对雨水的侵蚀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一下。 4.出示:课件出示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无孔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法。 5.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不仅是模拟实验还是对比实验,要明确实验中每种实验材料代表什么,如泥土代表实际的土地,覆盖在表面的植物是用来研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喷水器喷出的水代表雨水。 6.研讨汇报:指导学生研讨并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7.小结: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减少土地中松散物质的产生,由此可以减轻侵蚀作用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8.引导:引导学生交流实验后的想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植物对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板块三:研讨与小结 研讨与小结: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减少土地中松散物质的产生,由此可以减轻侵蚀作用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板书设计】 2.7 总结我们的认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