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3958

3.8 手电筒的秘密(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1-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69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手电筒,秘密,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手电筒的秘密》教学设计 课题 3.8 手电筒的秘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手电筒发光的核心是“闭合电路”(电池、导线、小灯泡连接形成电流回路); 2. 理解小灯泡、电池、导线的结构特点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如电池提供电能,导线传输电流,小灯泡发光消耗电能); 3.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照明工具(如LED)的电路连接原理。 科学思维: 1. 通过“拆解手电筒”“连接实验”等活动,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 能通过比较不同连接方法(如短路、断路、通路),归纳“闭合回路”的共同特征,发展逻辑归纳能力; 3. 能结合小灯泡和电池的结构(如灯丝、正负极),推理电路连接的作用。 探究实践: 1. 能规范操作“拆解手电筒”“连接电池与小灯泡”等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如连接方法、亮/不亮); 2. 能与同伴合作设计对比实验(如不同导线连接方式),用图画或表格记录现象; 3. 能安全使用实验材料(如电池、导线),遵守“勿用插座电”“勿直接连电池两端”的规则。 态度责任: 1. 对“手电筒发光原理”产生好奇,愿意主动探究“看不见的电流”; 2. 养成“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如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不主观臆断); 3. 体会科技发展对生活的改善(如LED高效节能),初步树立“节约能源”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闭合电路”是手电筒发光的关键;归纳不同连接方法的共同点(形成通路)。 难点: 结合小灯泡和电池的结构(如灯丝、正负极),推理“电流如何在闭合回路中流动”;区分LED与传统小灯泡的连接差异。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生活情境,唤醒前概念(5分钟) 活动1:实物观察,提问激趣 教师手持手电筒(关闭状态),提问:“谁能说说手电筒的组成?它为什么能发光?”(预设回答:“有电池、灯泡、按钮;按下按钮就亮了”) 活动2:揭示课题 展示图(教材页面):“今天我们就来当‘小工程师’,拆解手电筒,探究它发光的秘密!”(板书课题:手电筒的秘密) 课 程 学 习 (二)课程学习:实验探究,建构概念(25分钟) 环节1:拆解手电筒,观察结构(6分钟) 任务驱动:展示图“探究与实践”板块:“请小组合作拆解手电筒,观察它的组成部分,并用图画或文字记录。”(结合图片中手电筒结构示意图) 实验探究: 学生拆解手电筒,观察部件(电池仓、按钮、小灯泡、金属触点等); 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引导:“小灯泡的玻璃壳里有什么?(灯丝)电池的正负极在哪里?(金属触点)按钮的作用是什么?(接通/断开电路)” 小结:手电筒的核心部件是电池(电源)、小灯泡(用电器)、导线(连接导体),三者共同构成电路。 环节2:实验验证,点亮小灯泡(8分钟) 任务驱动:展示第2张图“想办法用电池、导线点亮小灯泡”,提问:“如何用电池、导线和小灯泡连接,让小灯泡亮起来?”(发放实验记录表) 实验指导: 强调安全规则:“勿用插座电实验,勿直接连电池两端(短路会损坏电池)”; 示范连接方法:电池正极→导线→小灯泡→导线→电池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学生分组实验,尝试不同连接方式(如短路、断路),记录“亮/不亮”现象。 交流汇报:各组分享实验结果(预设:“只有闭合回路时小灯泡才亮”),教师用动画演示电流流动路径(从正极→导线→灯泡→导线→负极)。 环节3:归纳共同点,理解闭合回路(7分钟) 任务驱动:展示第3张图“比较这些连接方法,归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提问:“哪些连接能让小灯泡亮?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小灯泡和电池结构示意图) 实验记录单示例: 连接方法 小灯泡是否亮 我的发现 (电流是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