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湖南文化-出卷网-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唱歌、听赏》第3课时《溜冰圆舞曲》 【教材分析】 《溜冰圆舞曲》是湖南文化-出卷网-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唱歌、听赏》第3课时欣赏课。《溜冰圆舞曲》原名《溜冰的人》,由被誉为“法国圆舞曲之王”的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创作于1882年。当时巴黎因连续大风雪气温骤降,塞纳河等河流结冰,布洛涅森林边的溜冰场成为人们取乐的场所。作者目睹人们溜冰时的多样情状,又恰逢巴黎上流社会以溜冰和跳交际舞为时尚,遂将二者巧妙融合,创作了这首经典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多种器乐形式流传。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 。他们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但对复杂节奏型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在演唱方面,能自然发声、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不过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教学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乐曲三拍子的韵律特点与维也纳圆舞曲的优雅风格,体会不同主题中旋律、节奏变化所传递的情绪差异,想象音乐描绘的冰上场景,建立音乐与视觉形象的关联。 (二)艺术表现 能够用身体律动(如打拍子、摇晃身体)表现三拍子强弱规律,哼唱第一小圆舞曲A主题,通过图形谱绘制等方式呈现对旋律起伏的感知,准确分辨乐曲主题变换。 (三)创意实践 以“冰上场景”为主题,结合乐曲段落情绪进行小组创编,通过肢体模仿或简单道具演绎溜冰动作,尝试用打击乐器为主题片段伴奏,强化节奏感知。 (四)文化理解 了解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风尚,认识维也纳圆舞曲的典型结构特征,知晓不同国家作曲家对舞曲体裁的运用,尊重并欣赏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溜冰圆舞曲》的音乐情绪,掌握维也纳圆舞曲“序奏+多首小圆舞曲+尾声”的结构特点及三拍子“强-弱-弱”的节奏规律。 2. 听辨第一小圆舞曲的旋律主题,理解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对溜冰场景的描绘作用。 (二)教学难点 1.准确听辨乐曲中四个小圆舞曲的主题差异及第一小圆舞曲在尾声中的再现。 2. 理解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场景描绘之间的内在关联,并用语言或实践准确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先来看一段精彩的花样溜冰视频(播放无背景音乐的视频),仔细观察运动员的动作有哪些特点? 预设:有平稳的滑行,还有跳跃、旋转,姿态特别优美!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要给这段视频配背景音乐,老师准备了两段音乐片段(分别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和《溜冰圆舞曲》片段),哪一段更合适呢?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第二段更合适!第一段节奏太急促,第二段很流畅,和滑冰的轻盈感觉很配。 教师:没错,第二段音乐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溜冰圆舞曲》。大家知道吗?19世纪的巴黎,溜冰和跳圆舞曲都是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有位作曲家看到人们溜冰的场景,灵感迸发创作了这首曲子。它为什么能和溜冰完美契合?里面藏着哪些音乐秘密呢?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乐曲。 书写板书《溜冰圆舞曲》。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