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1、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2、分析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 3、认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课线索 独立自主的 外交方针 1949 1954 1955 1971 1972 1979 1989 2000 2016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 恢复联合国 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 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 中苏关系 正常化 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二十国集团 领导人杭州峰会 建国初-70年代初 务实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 多边外交 十八大以来 大国外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1、背景 ①国际:两大阵营对立,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政策 材料: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和外交上不承认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孤立无援。 ———郭永虎,张杨《社会主义外交观》 ②国内:国内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继续恢复经济并巩固政权。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不平等外交关系,订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谋求独立自主 实现真正的民族 独立解放 避免外交上被孤立 拓展认识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原因 问题1:当时为何实行“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美苏两国都不可能允许新中国在它们之间采取某种较为平衡的政策,新中国要保持中立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两大阵营中作出抉择。 ———邓小玲《从“一边倒” 到“新型伙伴关系”》 当时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立;美国孤立封锁新中国;苏联和新中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愿意同中国建交并援助中国。 问题2:一边倒会不会导致中国丧失外交独立性?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是维护“独立自主”的手段、策略。当苏联侵犯中国国家利益,侵犯中国的独立自主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3、成就 (1)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保加利亚等10国 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巴基斯坦 资本主义国家:瑞典、瑞士、丹麦、芬兰 大多数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 (2)1950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盟 条约规定“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政府同时给中国三亿美元贷款,利息是1%,为期5年。中国可以在贷款正式生效后10年内偿还。 中苏结盟,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形成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49———70年代)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 3、成就 (3)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②内容: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 材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革命外交→国家外交) ②为开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