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唤醒沉睡的潜能》 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唤醒沉睡的潜能》 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六单元 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通过故事、案例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潜能的概念与价值,掌握激发潜能的方法,培养积极心态。 2.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容易产生自我怀疑,需要通过体验活动增强自信,认识自身潜力。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体验式学习等,结合多媒体资源。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PPT课件(含故事插图、潜能类型图表)、背景音乐。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知识目标:理解潜能的定义与特点,认识潜能开发的可能性。 能力目标:掌握分解目标、高峰体验等潜能激发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信心,树立 “我能行” 的积极心态 1.课堂表现评价:小组讨论参与度、角色扮演表现。 2.实践操作评价:10% 拓展活动中的提升幅度。 3.反思日志:课后撰写潜能开发计划。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潜能的概念与激发方法(分解目标、高峰体验)。 学习难点:将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学习生活,克服自我设限。 重点:1.案例分析法: 展示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运动员(如苏炳添)的潜能爆发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是什么契机唤醒了他们的潜能? 结合教材 P103 小钟故事,分组讨论 “分解目标” 对潜能激发的作用。 2.体验式学习: 开展 “10% 拓展挑战”(如限时记忆单词、快速解题),通过实践直观感受潜能开发的可能性。 难点:1.角色扮演法: 模拟 “面对数学难题时如何分解目标”“考试焦虑时如何进行积极暗示” 等场景,通过角色互换体验不同应对策略的效果。 2.小组互助讨论: 分组制定《个人潜能开发计划》,组内成员互相监督并提供反馈,形成支持性学习环境。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教学导入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3分钟) 播放工人与醉汉的故事视频,提问:“为什么醉汉能逃生?”引出“潜能” 主题。 引发兴趣,建立初步认知。 二、探究新知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5分钟) 1.潜能认知导入 展示 "莫扎特4岁作曲"、"普通人火灾中搬重物" 等潜能案例图片 提问:这些案例有什么共同点?引出潜能的定义(未被充分开发的能力) 2.潜能特点讲解 结合PPT图表说明潜能的三大特点: 无限性(科学研究显示人类仅用 10% 脑力) 可开发性(通过训练提升能力) 未充分认知性(常被 "我不行" 思维限制) 3.潜能激发方法 重点讲解 "分解目标法": 播放小钟故事动画(教材 P103) 提炼"大目标→小步骤→每日行动"策略 通过案例直观呈现潜能现象,建立理论认知框架。 用动画故事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三、讨论方案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5分钟) 案例分析讨论 发放案例卡: 案例1:小红数学长期不及格,通过每天多练2道题,3个月后提升20分。 案例2:小明参加演讲比赛,通过模拟练习克服紧张,最终获得一等奖。 分组讨论: 这些成功案例运用了哪些潜能激发方法? 你认为他们遇到过哪些阻碍?如何克服的? 2.策略归纳 各组派代表分享观点,教师板书关键词:分解目标、积极暗示、持续行动 引导学生关联自身:你有哪些未被开发的潜能?可以如何尝试激发? 通过真实案例促进知识迁移,培养分析能力。 通过同伴经验分享拓宽思维视角。 四、合作实践 按照学习方案,进行学习实践 (16分钟) 1.10% 拓展挑战(8 分钟) 活动一:快速记忆挑战 学生尝试在 1 分钟内记忆 20 个随机数字,记录成绩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相信自己能记住更多,再试一次",再次测试 活动二:运动潜能挑战 学生尽力摸高并标记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