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3.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课程目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会用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重点:椭圆的几何特征,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一组图片】椭圆是圆锥曲线的一种,具有丰富的几何性质,在科研、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那么,椭圆到底有怎样的几何特征?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些特征建立椭圆的方程,从而为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奠定基础?. 【问题1】与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什么? 【问题2】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又是什么图形呢? 师生活动:教师进行讲解,引出小实验. 【小实验】椭圆的产生: [1]取一条细绳, [2]把它的两端固定在板上的两点F1、F2, [3]用铅笔尖(M)把细绳拉紧,在板上慢慢移动看看画出的图形. 思考:作图过程中哪些是变化的,哪些又是不变的? 师生活动:教师进行讲解并进行动画演示. 概念建构 【问题3】你能类比圆的定义给出椭圆的定义吗?椭圆定义中我们应该特别关注那些要素 椭圆的定义: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焦距的一半称为半焦距. 【问题4】若将距离之和(|MF1|+| MF2|)记为2a,为什么2a>|F1F2|? 当2a=|F1F2|时,其轨迹为 ; 当2a<|F1F2|时,其轨迹为 . 师生活动:尝试用精确的数学语言给出椭圆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关注学生对定义中相关用语及符号表示的使用是否准确. (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问题5】在了解椭圆的概念后,我们下一步应该研究什么?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师生活动:明确建立椭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 (1)建系;(2)设点;(3)动点几何关系;(4)坐标化;(5)化简. 【问题6】如何选取坐标系可能使所得的椭圆方程形式简单? 【问题7】如何用坐标表示椭圆上点的所满足的条件? 根据椭圆定义得到 【问题8】我们化简得到方程 * 从简化、美化的角度出发希望继续优化方程,如果令,*式变形为;观察这一方程的特点,如何对这一等式进一步变形? 同除得到. 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两焦点分别是,,这里. 【问题9】椭圆方程中的b有什么几何意义?在利用绳子绘制椭圆的过程中,如何使你画出的椭圆变得“瘪”一些? 为什么要用2a,2c而不是a,c表示椭圆的定长与焦距? 【问题10】如何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方程? 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两焦点分别是F1(0,-c),F2(0,c),这里. 【问题11】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何特点?如何区分x轴型和y轴型椭圆? (四)典例解析 【例1】 判定下列椭圆的焦点在哪条轴上,并写出焦点坐标及焦距. 【例2】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已知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2,0)、(2,0),且椭圆经过一点. 解法一:定义法; 解法二:待定系数法. (2)已知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3,0)、(3,0),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变式:已知椭圆的焦距为6,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经过两点,. (五)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 如果椭圆上一点P与焦点F1的距离等于6,那么点P与另一焦点F2的距离是 .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a=4,b=1; a=4, 焦点分别为 ; a+b=10,c=. 经过椭圆的右焦点F2的直线,交椭圆与A,B两点,F1是椭圆的左焦点,求△F1AB的周长.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则 a=_____,b=_____,c=_____, 焦点坐标为:_____, 焦距等于_____; 若曲线上一点P到焦点F1的距离为3,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F2的距离等于____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