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91417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2319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总结,我们,认识,教学设计
  • cover
课 题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能说出水、风、地震、火山等是影响地表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如黄土高原沟壑、雅丹地貌等)。 能阐述植物覆盖能有效减轻雨水对地表侵蚀的作用,理解保护植被对防治水土流失的意义。 2. 科学思维 能通过比较“有/无植物覆盖”的小山丘在模拟降雨后的变化,分析并推断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关键作用。 能通过对比单元学习前后的认知差异(如对第1课图片的解释),反思并梳理科学认识的发展过程。 3. 探究实践 能按照实验步骤,合作完成“模拟降雨对小山丘影响”的对比实验,并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能基于实验现象和班级记录表等证据,对自己的解释进行初步的论证和交流。 4. 态度责任 在模拟实验中养成严谨、合作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控制变量(如降雨量、地形)对实验结论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保护地表环境、植树造绿的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地表变化的多因素及其作用。 通过对比实验,认识植物对地表侵蚀的减缓作用。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应用“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 将模拟实验现象与真实世界中的大规模地表变化建立联系。 教具学具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揭示“地球的伤痕”,激发修复使命(5分钟) 1.创设情境:(PPT依次展示教材第1课的五幅地貌图:弯曲岩层、长白山天池、雅丹地貌、黄土高原沟壑、黄河沙洲) “同学们,这些是地球表面独特的‘面孔’,有些壮丽,有些却像一道道‘伤痕’。特别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今天,我们接到一个重要的使命———争当‘地球伤痕修复师’。 要修复地球伤痕,我们首先需要干嘛? (预设:我们首先得成为一名诊断专家,弄清楚这些‘伤痕’是怎么形成的。”) (设计意图:用“伤痕”与“修复师”的比喻,将知识学习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任务,迅速吸引学生,并点明本课“总结”与“应用”的双重目的。 探索一:诊断“伤痕”成因———梳理地表变化因素(8分钟) 提问:“作为诊断专家,请快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认为造成这些地表‘伤痕’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预设:地震、火山;水、风、气温等) 这些力量可以主要分为2类,可以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 (预设:可以分为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 3.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快速完成“班级记录表”的梳理(利用教材表格)。 4.(聚焦PPT上的黄土高原沟壑图)“请专家会诊,黄土高原的这道‘伤痕’,主要是哪种力量造成的?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预设:雨水和流水侵蚀/水的作用) 5.追问:“为什么同样是降雨,有的地方青山绿水,而黄土高原却被侵蚀得如此严重?可能和什么条件有关?” (预设:可能与地表植被、土质等差异、降水量、地形等条件有关) (设计意图:调整教材顺序,将“梳理记录表”前置,作为诊断活动。问题链由面到点,引导学生从泛泛归类到精准归因,并通过第3个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将探究焦点引向“植物作用”,使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逻辑通顺。) (三) 探索二:寻找“修复”方案———模拟植物保持水土实验(15分钟) 1.你认为哪个因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 (预设:缺少植被覆盖) 2.追问:“我们怀疑‘缺少植物’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课件出示用到的实验材料) (预设:学生用这些实验材料初步设计出一个实验) 优化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怎样实现比较公平,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预设:如小山丘大小、土质、降雨高度、雨量等) 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预设:有无植物覆盖) 为什么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