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海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的第三课,围绕“海洋”展开,涵盖三方面核心内容:一是认识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二是通过实验探究海水含盐及盐类物质的来源;三是借助模拟实验了解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教材以示意图、实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探究,建立对海洋水体的系统认识,为后续学习水体保护、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海洋有初步的生活感知(如知道海水是咸的、海洋很大),但缺乏科学层面的系统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备初步的观察与简单推理能力,但对“海水盐类来源”“海水淡化原理”等抽象过程的理解需借助直观实验、模型辅助。因此,教学需以实验、图示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海洋是最大水体,海水含盐且盐类部分来自陆地,了解海水可淡化获取淡水。 科学思维:能依据实验现象和模型图,推理海水含盐特点及盐类物质向海洋的迁移过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参与海水含盐与淡化的实验,规范操作、观察现象并尝试解释淡化原理。 态度责任:对海洋探究有兴趣、爱交流,初步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海洋是最大的水体,探究海水含盐及盐类物质的来源,了解海水淡化的基本原理。 难点:通过“陆地水体模型图”推理盐类物质的迁移过程,理解海水淡化模拟实验的原理。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实验探究:海水里的盐能规范操作“探究海水里有什么”的实验,观察并准确描述现象,推理出海水含盐的特点。能基本能不能分析推理:海水盐类的来源 能结合陆地水体模型图,清晰分析并表述海水中盐类物质从陆地到海洋的迁移过程。能基本能不能实践模拟:海水淡化能正确完成海水淡化模拟实验,观察淡水形成过程并解释“蒸发—冷凝”的基本原理。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初识海洋———最大的水体教师活动1 1.播放海洋主题的短视频(展现海洋的广阔、生物的多样),提问:“同学们,看完视频,你们对海洋有什么印象?海洋在地球上的水体中,地位是怎样的?”引出课题《海洋》。 2.展示 “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讲解:“蓝色区域是海洋,与陆地相比,海洋面积大得多;从水量看,海洋水量比冰川、地下淡水、湖泊淡水等的总量多得多,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比较海洋与陆地的面积占比。学生活动1 认真观看视频,分享对海洋的印象(如 “海洋很大”“海水是咸的”),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唤起生活经验,为新课探究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借助地图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形成 “海洋是地球最大水体”的科学观念,培养观察与比较能力。环节二:实验探究:海水里的盐教师活动2 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水不能直接饮用?” 学生自由回答,师生小结:海水又苦又咸,海水中含有很多细菌,海水没有经过消毒 提出问题:“海水尝起来是咸的,里面有什么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 2.讲解实验步骤:①用滴管取 1 毫升淡水和 1 毫升海水(或模拟海水),分别滴入两把金属勺;②将金属勺放在蜡烛火焰上方加热,待水烧干后,观察勺中残留物质;③最后蘸取少量残留物质尝一尝。强调实验安全(远离火焰)。 3.巡视小组实验,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观察现象。 播放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学生活动2 学生自由回答。 分组领取实验材料(滴管、金属勺、淡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