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国古代神话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用书: 江苏人民-出卷网-《中国古代神话》(2021年6月第1版,2024年6月第4次印刷) 二、内容与主题。 (一)内容解读。 《中国古代神话》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童年梦想与思考的作品,仿佛是祖先写给我们的“童年札记”。通过非凡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描述了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规律以及生命追求的探索。这不仅仅是一系列故事的汇集,而是中华文明最初的“基因密码”。其中包含的哲学智慧、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至今仍牢牢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之源,源源不断地影响着我们。 此书涵盖三个主要主题:开创神话、胆识传奇及自然传说。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混沌中的世界。这些传说不仅解答了“我们的起源”之谜,也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不是彼此对立。 自然神话,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精卫填海》,展现了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对抗。《女娲补天》中的情节展现了洪水、火灾和地震的灾难,女娲使用五色石修补天空,这不仅体现了维护自然环境的壮举,同时也象征着人类通过协作与智慧战胜困境的生存之道。《后羿射日》巧妙地将极端天气灾害转换成神话传说,展现后羿勇敢地射落九个太阳,呈现出祖先们对英雄人物的热切期待。在《精卫填海》这个故事里,女娃在游东海时不幸溺水身亡,化为了精卫鸟。她不断用小石子填平大海,体现了一种"路途漫长,我将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这些故事组成了中华民族在自然灾害中所体现的精神面貌———既对自然的威力充满敬畏,又始终坚信人类在灾难中能够战胜困难的信念。 诸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等英雄传说,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在《大禹治水》中,大禹为了解决水患问题,三次路过家门却没有进去,他把对集体的责任放在个人家庭之上,充分展示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愚公移山》描述了愚公决心搬走门口的大山,不能在一代人中完成,就传承给后人,代代相传,表现了“自强不息”的生活智慧。在《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里,神农品尝了七十种有毒的草药,最终找到了解除毒性的药物,展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探究精神。这些英雄并非全能的“神”,而是有着真实情感和有限能力但始终坚持的“人”。 从文化层面的价值观来看,《中国古代神话》无疑是中华文明的灵魂象征和标志性符号。女娲补天的“五色石”代表了五行学说,而伏羲创造的“阴阳鱼”则衍生出太极理念,这些神话图案逐渐演变为后代哲学体系的基础。术语如“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的自我认同,能够追溯到中华远古文明的根源。春节起源于年兽传说,而中秋节的祭月习俗则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些古老的神话至今依然作为生活中的仪式,蕴含着我们的情感与精神寄托。 阅读《中国古代神话》不仅是奇妙的探索,也是一场追寻根源的旅程。当我们体会到盘古“垂死幻化”的无私精神、女娲“炼石补天”的担当、大禹“导水入海”的智慧,就理解了中华民族为何能在五千年风雨中不断奋发向前———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始终蕴含着抗争、合作与传承的力量。 (二)阅读主题。 引导学生深入神话,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不仅理解‘我们从哪里来’,更要思考‘我们向何方’,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神话》的核心内容与新课标要求,本书的阅读主题可定为:神话密码:解码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三)资源链接。 神话描绘的生活距离今天的孩子较远,可以补充资料、影片、网络等资源。 三、阅读目标与评价要点。 阅读目标 阅读评价要点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习惯。通过初读神话故事,激发持续阅读兴趣,制定计划,养成良好习惯。 感知故事魅力,主动表达兴趣,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