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洋、冰川、地下水等主 要水体资源;知道淡水资源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能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水的例子。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描述地球水体的构成要素,分析并表达要素之间的关 系;能通过资料分析、交流,概括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状况。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海洋和陆地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地球水体构成 的模型;设计调查活动,了解合理利用淡水资源的措施。能设计实验探究体验地球上的淡水 资源总量。 态度责任:对地球水体构成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 话的意识;树立保护和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状况。 2.理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树立保护和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体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总量;树立保护和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1.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一起从太空视角看地球,有什么发现?(播放视 频) 学生观看视频。 2.学生交流发现。 预设:看到地球是个蓝色的球体;有成片的棕色的部分,还有一些白色; 看起来蓝色最多;地球像个“水球”等。 3.揭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地球上的水。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太空视角看地球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观察地球。通 过学生交流发现,激发学生对地球颜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自然引出探究主题,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二、探究·实践 (一)认识海洋和陆地。 1.出示地球仪,教师提出问题:为了更好地观察地球,我们可以借助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面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找一找:哪些是海洋、哪些是陆地?你还能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按照不同颜色的顺序观察地球仪。 3.小组代表交流本组同学的发现。 预设:深浅不一的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陆地;找到了太平洋、北冰洋;看到了不同的陆地,如绿色的平原、棕色的山脉;发现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隔开等。 不同小组同学相互补充并评价观察后的发现。 教师小结并提问:海洋是地球表面连成一体的海和洋的统称,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包括大陆和 岛屿等。那地球上到底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呢? 4.出示地球陆地、海洋面积数据表。引导学生分别计算陆地总面积、海洋总面积。 5.将地球面积平均分成10份,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涂一涂分别占多少格。直观感受海洋与陆地面积的差异。 学生活动后分享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海洋大约占7格,陆地占3格。 6.科学数据补充。 教师小结:科学家通过遥感卫星检测发现,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约占71%。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感知海陆分布特点,建立直观认识;再通过数据分析、涂格子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化海陆占比,形成初步判断;最后用科学数据验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升级。全程渗透“观察—实证—结论”的探究逻辑,培养“用数据支撑观点”的科学意识。】 (二)认识地球上的其他水体。 1.提出问题:海洋属于水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你还知道哪些水的集合体? 学生根据观 察地球仪的活动以及生活经验交流不同水的集合体,比如微山湖、黄河、长江等。 2.观察河流和湖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地图(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这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图,不难发现我国河湖众多,我们把长江部分流域放大,仔细观察,河流和湖泊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结合已有经验,汇报发现:河流是长长的、弯弯的、流动的水;湖泊是成片的被围起来的水。 河流是陆地表面较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