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3629

四上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1课时备课设计

日期:2025-10-16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66244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变废为宝有妙招,课时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变废为宝有妙招》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文本位置:《变废为宝有妙招》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内容分析:1.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共设计了三课内容,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问题人手,关注垃圾的再利用,倡导学生过低碳、绿色的生活,体现了从知到行的递进过程。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侧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有环保意识。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并学会节约资源。第12课《低碳生活每一天》,侧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减少碳排放,学会过绿色生活,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2.课时内容分析:(1)本课共有三个话题,可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授,“垃圾来源追踪”“分类达人挑战赛”“创意改造秀”。(2)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个话题,《垃圾来源追踪》,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危害,懂得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循环利用的意义,能节约资源、再利用资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关系建构:本单元属于社会教育主题,三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从“认识污染”到“解决污染”,再到“低碳生活”。资源挖掘:视频《建筑垃圾从何而来》《长江口垃圾倾倒案》 课标分析 1.通过课前搜集塑料制品,探究塑料的性能、找出塑料制品的代替品等活动,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有环保意识。(法治观念,道德修养)2.通过画垃圾分类的手抄报、分小组调查城市生活的垃圾丢弃、处理分析情况,了解垃圾分类、回收,再循环利用的意义。能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3.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图片,了解全球的气温变暖的现状,地球变暖与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说说自己的生活打算,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学习过低碳绿色的生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1.学生们从小就接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样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2.保护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学校生活中,对环境污染并不陌生。3.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的环保活动,知道一些简单的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未知经验:1.没有充分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不是很了解垃圾分类、回收,再循环利用的意义。2.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做到减少碳排放,过低碳绿色的生活。3.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通过变废为宝等活动能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个性差异:1.部分学生对生活污染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够重视。2.个别同学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对于低碳生活了解不到位。3.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做到低碳环保。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环境保护我自己做了就有用吗?我保护环境了真的对大社会有用吗?环境保护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讨论、看视频等了解垃圾暴增的现状。 2.通过亲历、调查、采访、体验等认识到垃圾暴增带了的巨大危害。 学习重难点 1.认识到垃圾暴增的现状和带来的巨大危害。2.垃圾科学分类,树立环保意识。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课本 课件 视频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 同学们在假日都爬过什么山 (课件出示照片) 这些名山大川风景秀丽,让人赏心悦目啊。但是 如果你见到这样几座垃圾山(出示垃圾山图片)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回答。 预设:垃圾真多; 一定臭气熏天。 3.小结:是的,垃圾越来越多,而且危害巨大。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 《变废为宝有妙招》的第一课时,暴增的垃圾这部分内容。 暴增的垃圾(目标1) 任务1:垃圾来源追踪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