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5 课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班级建设,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与程序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班级事务的集体性,学会协商解决班级问题。每课内容分析:第二课时聚焦 “共同决定的落实与调整”,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让学生理解共同决定的效力,掌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决定的方法。课时内容分析:承接第一课时的协商程序与原则,深入探讨共同决定的落实要求,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况变化时合理调整决定,帮助学生将民主参与从意识落实到行动。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纵向承接第一课时的协商流程,横向关联学生班级生活实际,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形成完整的班级事务协商解决体系。三、资源挖掘:学生班级生活案例、校园新闻中的集体决策案例、相关教学视频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二 “我们的学校生活” 第 5 条 “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第 7 条 “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本课时侧重培养学生民主参与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集体决策的落实与调整中,践行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体会民主决策的完整性。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五年级学生经过第一课时学习,对班级事务协商的程序和原则有了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集体生活经验。个性差异:部分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主动性强,能积极表达观点;部分学生较为被动,缺乏参与意识。补救措施:针对被动学生,设计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其参与;设置分层活动,让不同能力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收获。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果大家对调整决定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落实决定时遇到困难可以放弃吗?”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共同决定的效力,掌握落实共同决定的要求,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班级决定,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班级生活中的问题。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民主参与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与集体意识,体会民主决策的完整性,乐于在班级事务中积极践行共同决定,培养规则意识与灵活处理问题的智慧。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确共同决定的落实要求,掌握调整决定的方法。难点:在实际情况变化时,能合理、民主地调整班级决定,平衡个人与集体的需求。突破措施: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讨论中辨析,逐步理解落实与调整的要点;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突破难点。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共同决定的落实与调整,提升民主参与的实践能力,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班级生活实际中。 1. 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以 “班级图书角管理规定的落实与调整” 为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完整的民主决策实践。2. 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 共同决定发布后,我们应该怎样落实?- 当实际情况变化时,如何调整共同决定?- 调整决定时要遵循什么原则?3. 引起注意,引导期待:展示班级生活中落实决定不到位或调整决定不合理的小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4. 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能准确说明落实共同决定的要求;能合理分析调整决定的必要性并提出可行的调整方案;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有效表达。 课前准备 PPT 课件、班级事务案例(落实不到位、调整合理 / 不合理的案例)、情境模拟卡片 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