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政治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125069
【教学评一体化】10.《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第一课时教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652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张
教学
,
一体化
,
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
,
第一
,
课时
,
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10课。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空间、公共规则与公共责任,培养公共意识。每课内容分析:第10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共场所,培养文明素养。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重点为识别各类公共场所,感受其与个人生活的密切联系及美好意义。关系建构:纵向衔接家庭、学校生活经验;横向拓展至社会公共空间认知。资源挖掘:教材图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学生生活经历。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公共生活”主题,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认知与认同。 政治认同:认识公共场所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认同。道德修养:感受公共场所承载的生活记忆,培养珍视公共空间的品质。法治观念:了解公共场所是公共资源,间接感知维护公共利益的法治意义。健全人格:在分享公共场所经历中,提升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场所的一员,有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学生对超市、公园、学校等场所有初步的生活经验。个性差异: 对“公共场所”概念的理解程度不一,对公共生活意义的感悟有深有浅。补救措施: 通过图片分类、情境模拟、小组分享等直观活动搭建认知桥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网络、游船是公共场所吗?为什么在公共场所要守规则? 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能识别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并了解其功能,增强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认同。(政治认同)2. 通过分享公共场所中的个人经历,感受其承载的生活记忆与成长意义,培养珍视公共空间的品质。(道德修养)3. 初步感知公共场所作为公共资源需要共同维护,理解基本规则。(法治观念)4. 在分享与交流中,提升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健全人格)5. 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场所的一员,萌生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识别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园等),了解其功能与作用。难点: 理解公共场所与个人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其承载的成长意义。突破措施: 通过分类活动、情境续编、绘制“我的公共生活地图”等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 绘制并分享“我的公共生活地图”。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 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公共场所?- 这些公共场所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作用?- 你在公共场所有过哪些难忘的经历?它对你有什么意义?- 如何让我们的公共生活更美好?(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 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切入,激发分享欲。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 能正确分类公共场所,积极参与分享,表达清晰有感情。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 从“你去过哪些地方?”的问题开始。 课前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类公共场所图片、公共生活场景视频)。2. 学生:回忆自己在公共场所的经历。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你平时除了家和学校,还去过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联系自身经验,进入学习主题。 观察学生是否能联想到常见公共场所。 教师列举实例(如超市、公园)进行引导。 二、探究新知(识别场所,落实重点) 1. 这些地方(图片)有什么共同点?2. 它们可以分为哪些类别?3. 游船、网络是公共场所吗? 1. 观看图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第一课时课件+素材(2025-10-16)
第5课《这是我们班》第二课时课件+素材(2025-10-16)
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第二课时课件+素材(2025-10-16)
第9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一课时课件+素材(2025-10-16)
第11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二课时课件(2025-10-16)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