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幸福一家人》的第3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本课共三个板块:我的“小伙伴”、“小伙伴”不见了、学会整理好方法。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两个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体会自己与物品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要整理爱护他们的情感,让学生体会遗失或乱扔乱放物品给自己或者家人带来烦恼,感受物品整理对于有序生活和美好家庭生活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普遍乐于探究,喜欢动手实践,但由于家长溺爱或对学生家务劳动能力存有顾虑,部分学生丧失了家务劳动的机会,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整理习惯缺失这一问题较为突出。本课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提升自主整理意识和自主整理能力,让学生为自己能够承担家庭责任而感到快乐和自豪。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谜语、分分类等游戏体验,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小伙伴”,知道生活处处都有小伙伴。 2.通过我和“小伙伴”的故事分享,感知“小伙伴”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物品乱丢乱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不便和麻烦,初步形成主动整理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小伙伴真不少。 (一)创设情境,引出伙伴。 小朋友们,我们都爱交好朋友,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个小朋友。他是谁呢? 播放学习伙伴语音:大家好,我叫小洁,很高兴见到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我。 (二)头脑风暴,猜猜“小伙伴”。 学习伙伴语音过渡:生活中,我有许多特别的“小伙伴”,他们天天陪着我。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会猜谜,你们能猜出它们是什么吗? 1.出示小洁的见面礼(袜子、铅笔、皮球),猜猜他们是什么。 2.小结:小朋友们,原来袜子、铅笔、皮球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品,就是小洁的“小伙伴”。你们有这样的“小伙伴”吗? (三)火眼金睛,找找“小伙伴”。 1.活动:学生在教室内、生活中寻找“小伙伴”。 2.交流:教师播放生活中的“小伙伴”视频,学生谈感受。 3.小结:我们生活到处都有“小伙伴”的身影,“小伙伴”可真多呀。 (四)游戏体验,分分“小伙伴”。 学习伙伴语音过渡:小朋友们,这么多的小伙伴,我总是分不清楚,你们能帮我给他们分分类吗? 1.出示活动要求。 2.学生活动:给“小伙伴”分分类。 3.校对分类是否正确。 4.总结:学习时、生活时、游戏时都有“小伙伴“的身影,“小伙伴”真是无处不在啊,这儿有那儿有,处处都有小伙伴。(板贴) 5.评价:能在生活中找到小伙伴的身影,并能正确分类,就奖励自己一朵小红花。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以新朋友小洁导入新课。通过游戏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寻找“小伙伴”,感受生活处处都有“小伙伴”,寓教于乐,融学于趣。 二、小伙伴作用大。 学习伙伴语音过渡:小朋友们,这么多亲密的伙伴天天陪伴着我们。平时生活中,你和小伙伴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一)伙伴故事分享会。 1.我和我的伙伴故事:展示课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的我和“小伙伴”之间的故事,指名学生上台分享。 2.明确评价要求:说清楚“小伙伴”是谁;讲清楚“小伙伴”的作用。 3.小组合作交流,组员互评。 4.班内分享交流。 (二)如果“小伙伴”不见了…… 1.假想缺失: 铅笔、书包等学习“小伙伴”不见了会怎么样?生活“小伙伴”、游戏“小伙伴”都不见了,会怎么样? 2.学生谈感受:我想对“小伙伴”说……。 3.小结:你需要我需要,生活处处需要小伙伴。(板贴) 设计意图: 本环节借助课前学单,引导学生记录自己和“小伙伴”的故事,并课中进行交流汇报。课堂提炼补充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些“小伙伴”会怎么样,进一步认识“小伙伴”的重要,并感知因为有了这些“小伙伴”,生活才变得有序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