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制作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政权名称是( )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A.东汉、东晋、北周、北魏 B.蜀、东晋、北魏、北周 C.东汉、前秦、北周、北魏 D.蜀、前秦、北魏、北周 2.小芳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评书《曹操》 B.小说《三国演义》 C.司马迁的《史记》 D.诸葛亮的《出师表》 4.下列示意图能反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是 A. B. C. D. 5.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B.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C.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 D.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南北统一的标志是( ) A.魏灭蜀 B.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 7.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日‘孔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世人崇尚文学 B.政府鼓励消费 C.世人金钱至上 D.朝廷打击商业 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使西晋走向衰弱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家归晋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八王之乱 9.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B.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C.社会风气奢侈腐化 D.八王之乱相互混战 10.两晋南北朝时,社会上流行“穿胡服、住胡帐、坐胡床、吃胡饭、听胡乐”等现象。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内迁各族进一步汉化 B.内迁各族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 C.士族世家的生活腐化 D.内迁各族沿袭中原的统治方式 11.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派出镇守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这客观上( ) A.掀起北民南迁的高潮 B.埋下地方叛乱的隐患 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 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12.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胡服、胡食(胡饼、胡饭)等已经渗入了汉人的日常生活,胡乐、胡歌、胡舞的引入,则进一步丰富了汉族人民的娱乐生活。该段文字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 A.经济文化的交流 B.各民族的大交融 C.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