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作品联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本关涉的常见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熟读背诵《大学之道》; 3、理解文章,体会修身与为学之道; 4、联系文章,思考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5、鉴赏说理艺术,提高自身表达。 大学之道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一校之训 关于《大学》的基本文学常识 1、《礼记》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西汉戴圣汇编成书 2、《大学》《中庸》均出自《礼记》,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3、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总计2100多字,位列首位 4、“大学”是对“小学”而言,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成人之学的“大学”。 5、朱熹: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6、课文节选部分是开篇,亦是全文总纲,占比全文十分之一 (二)《大学之道》文章理解 (1)大学之道( ),在明明( )德,在亲民( ),在止( )于至善。知止( )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根本原则 彰明/美好的 亲近爱抚民众 达到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亲另解:新,更新 (二)《大学之道》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推究事物的原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平民 一概,一律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请依据你对文章理解,将以下15个词,依据课文展示的关系组成思维导图,从而明确“行为先后”。 词语为: 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任务一:请依据你对文章理解,将以下15个词,依据课文展示的关系组成思维导图,从而明确“行为先后”。 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任务二: 如果说“修身”是连接内外的重要一环。请根据你的生命经验,谈谈你对修身环节的认识,并寻找你认为修身的重要一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诚意 正心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通“慊”,满足)。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fèn 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