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玩磁铁 磁铁能吸什么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制物品,了解常见磁铁的形状;知晓磁铁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建立“磁铁有特殊性质”的科学认知。 2.科学思维:能根据磁铁吸物现象,归纳磁铁的吸物特点;能结合现象推理判断物品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3.探究实践:能通过“预测-实验-验证”的步骤探究磁铁吸物的特点;能规范完成磁铁吸物、辨别磁铁形状等简单实验操作。 4.态度责任:保持对磁铁相关探究活动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养成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的科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金属制品,不能吸引塑料、木材、玻璃等非金属制品;掌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科学探究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磁铁吸引的是金属中的铁、钴、镍,而非所有金属”(如铜、铝等金属不能被磁铁吸引);能准确总结实验结论,并清晰表达磁铁吸引物质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形磁铁各1块;PPT课件(含磁铁形状、实验步骤等内容);磁性螺丝刀实物。 2.学生准备(4人一组):每组1块条形磁铁;实验材料包(铁钉、铜钥匙、铝箔纸、回形针、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布料);实验记录表;小铁钉(用于制作简易磁铁)。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出示“神秘宝箱”,提问:“老师的宝箱里有一样神奇的东西,它能‘抓住’特定的物品,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 2.拿出条形磁铁,演示用磁铁吸起回形针,引导学生观察:“它是谁?它刚才做了什么神奇的事?”(引出“磁铁”,初步感知磁铁的吸物特性)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磁铁能吸什么。” (二)探究新知,实验验证(20分钟) 1.认识磁铁形状(3分钟) 展示条形、蹄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形状,提问:“这些磁铁长得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领,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回忆“吸东西”) 2.预测实验:猜测磁铁能吸什么(5分钟) 分发实验材料包和记录表,让学生观察材料(铁钉、铜钥匙、回形针等),小组讨论:“你们觉得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起来?哪些不能?把猜测填在记录表‘预测’栏里。” 邀请2-3组学生分享猜测结果,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如“能吸:铁钉、回形针;不能吸:铜钥匙、橡皮”)。 3.动手实验:验证猜测(10分钟) 教师示范实验方法:用磁铁的一端轻轻靠近物品,观察是否被吸引,提醒学生“轻拿轻放,认真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在“验证”栏,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预测”和“验证”,发现差异(如“原来铜钥匙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4.总结特性(2分钟) 引导学生归纳:“能被磁铁吸起来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铁制品) 教师小结:磁铁的本领是吸铁,能吸引铁、镍等金属制品,但不能吸引铜、铝、塑料、橡皮等物品。 (三)拓展延伸,动手实践(10分钟) 1.制作简易磁铁(7分钟) 教师演示制作方法:用铁钉的一端紧贴磁铁的一端,沿着同一方向摩擦20-30次(强调“同一方向,不来回擦”),然后用摩擦后的铁钉去吸回形针。 学生制作,尝试用自制磁铁吸回形针,体验成功的乐趣。 2.认识磁性工具(3分钟) 出示磁性螺丝刀,“为什么它能吸住螺丝?”(含有磁铁)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如冰箱贴、磁悬浮列车等) (四)课堂总结,巩固提升(5分钟) 1.师生共同回顾:“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 2.小游戏“快速判断”:教师出示物品(如剪刀、硬币、尺子),学生举手判断能否被磁铁吸引,巩固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 2.4 磁铁能吸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