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隔物吸铁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制品,了解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明确磁铁磁力大小有差异,知晓磁极相互作用规律。 2.科学思维:能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磁铁的相关特性;学会对比不同实验结果,归纳磁铁的规律。 3.探究实践:能规范完成吸物、隔物吸铁等探究实验;会用不同方法(吸回形针、吸铁球)比较磁铁磁力大小。 4.态度责任:保持对磁铁特性探究的好奇心与热情;养成认真观察实验、如实记录结果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磁铁具有隔物吸铁的本领,知道磁铁能隔着薄的非铁磁性物体(如纸、塑料、布、水等)吸引铁制品。 2.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厚度、材质会影响磁铁隔物吸铁的效果,以及不同磁铁的吸力大小有差异。 三、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大、小各1块)、U形磁铁(大、小各1块)、白纸、练习本、塑料片、透明水杯(装水)、回形针若干、直尺、黑板、磁扣、粘有回形针的纸蜻蜓、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进行演示:拿出粘有回形针的纸,用磁铁隔着纸将纸固定在黑板上,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看,纸没有被磁铁吸住,但为什么能牢牢贴在黑板上呢?”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由此引出课题———《隔物吸铁》,激发学生探究“磁铁隔物吸铁”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一:磁力能穿透哪些物体(12分钟) 1.自主实验,观察现象(8分钟) 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发放磁铁、白纸、练习本、塑料片、装水的水杯和回形针,让学生依次用磁铁隔着不同物品去吸回形针,观察能否吸住。同时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形式为“隔着纸:能吸住/不能吸住”等。 2.交流总结,得出结论(4分钟)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发现的“能穿透的物体”,如纸、练习本、塑料片、水等。之后引导学生总结:磁铁的磁力可以穿透这些不太厚的物体,进而吸引铁制品(回形针),这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秘密所在。 (三)实验探究二:比较磁铁吸力大小(15分钟) 1.初步猜想,提出问题(3分钟) 出示4块磁铁,分别是①小条形、②大条形、③小U形、④大U形,向学生提问:“这4块磁铁,哪块吸力最强?哪块最弱?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引导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和大小进行猜想,鼓励学生提出“用尺子测量吸引回形针的距离”的方法。 2.动手实验,验证猜想(8分钟) 教师示范实验方法:把回形针放在直尺“0”刻度处,缓慢移动磁铁,直到刚好吸到回形针,记录此时磁铁与“0”刻度的距离(距离越远,说明吸力越强)。随后学生按照该方法操作4块磁铁,记录每块磁铁的吸引距离,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3.分析数据,总结规律(4分钟) 汇总各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④号大U形磁铁吸引距离最远,吸力最强;①号小条形磁铁吸引距离最近,吸力最弱。进而总结出结论:磁铁的吸力大小和形状、体积有关,一般来说,体积越大、形状越利于聚集磁力(像U形)的磁铁,吸力通常越强。 (四)拓展应用,联系生活(5分钟) 1.教师演示“纸蜻蜓飞起来”:用磁铁靠近粘有回形针的纸蜻蜓,让纸蜻蜓“跟着”磁铁移动,然后提问:“纸蜻蜓为什么能‘飞’起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利用磁铁吸引回形针(铁制品)的特性,带动纸蜻蜓移动,这也是隔物吸铁的一种应用。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利用了磁铁隔物吸铁的本领?”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补充举例,如磁扣眼镜盒、磁扣笔记本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课堂总结(3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知道了磁铁能穿透纸、塑料、水等物体吸铁,还发现磁铁吸力和形状、体积有关。同时鼓励学生:生活中还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