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认识固体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验和对比,能自主发现固体的形状、体积等特征,学会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提升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科学思维:通过切割木块、捏橡皮泥等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改变固体形状,培养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规范使用工具(如锯子、锤子),爱护实验材料,养成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树立安全实验意识。 4.态度责任:能清晰描述实验现象(如“正方体移动后形状不变”“橡皮泥捏后体积不变”),准确表达自己的发现和结论,提升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固体“有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的共同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沙子不是单一固体”(颗粒间有间隙,无固定整体形状),掌握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含固体实物图片、实验步骤示意图)、正方体木块、长方体橡皮、圆柱体铅笔、球体乒乓球、橡皮泥、小石块、沙子、透明水杯(带刻度)、溢水杯、小量杯、天平、锯子(安全款)、锤子(塑料款)、记录表。 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正方体木块、橡皮泥、小石块、透明水杯、小量杯、沙子、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出示生活中的物品(木块、橡皮、乒乓球、沙子),提问:“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家能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如“木块是方的”“沙子是散的”“乒乓球是圆的”),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固体’,看看固体都有哪些秘密。” (二)实验探究,感知特征(25分钟) 1.探究一:固体的形状是否固定(8分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桌上的正方体木块、长方体橡皮、圆柱体铅笔,把它们从桌子左边移到右边,再把铅笔横着放、竖着放,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有没有变化。” 学生分组操作并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发现:“木块、橡皮、铅笔不管怎么移动、摆放,形状都没有变。” 教师小结:固体具有“有固定形状”的特点,位置变化不会改变它的形状。 2.探究二:改变固体形状,观察质量和物质变化(7分钟) 教师演示:用安全锯子切割木块,用塑料锤子砸橡皮,把橡皮泥捏成兔子、小船等形状。 提问:“大家看看,木块切割后、橡皮泥捏后,它们还是原来的物质吗?质量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后发言,教师用天平称量切割前后的木块(或捏前后的橡皮泥),验证“物质没变、质量不变”。 小结:改变固体形状时,组成固体的物质不变,质量也不变。 3.探究三:固体的体积是否确定(6分钟) (1)测量规则固体体积: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木块(由小正方体组成),通过数小正方体个数,计算出木块体积(如“4×4×4=64个小正方体,体积64立方厘米”)。 (2)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教师演示“排水法”———将溢水杯装满水,放入小石块,用小量杯接住溢出的水,告诉学生“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用“排水法”测量小石块体积,再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重新测量体积,记录数据。 汇报结果:“橡皮泥不管捏成什么形状,体积都一样。” 小结:固体具有“有确定体积”的特点,形状改变不会改变体积。 4. 探究四:沙子是固体吗(4分钟) 教师提问:“沙子看起来也是‘硬的’,它是固体吗?请同学们把沙子倒进空杯子里,观察沙子的形状,再把沙子倒进不同形状的盒子里,看看它的形状有没有变化。” 学生操作后发现:“沙子倒进杯子是杯子的形状,倒进盒子是盒子的形状,没有固定的整体形状。” 教师讲解:“沙子是很多细小的固体颗粒,颗粒之间有间隙,整体没有固定形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