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48934

3.9 河流与湖泊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3894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河流,湖泊,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9.河流与湖泊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教材图文、对比分析及模拟实验,能自主探究河流、湖泊、池塘、溪水、运河、山地水库、平原水库、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的特征,掌握“观察—对———归纳—联系”的科学探究方法。 2.科学思维:结合对各类水体的描述,能用简易材料制作水体模型,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培养基于科学知识的创新应用能力。 3.探究实践:理解各类水体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水资源、爱护自然水体的责任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4.态度责任:能结合教材知识点,阐述各类水体的特点、区别与联系,在课堂交流中准确运用科学表述,提升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河流、湖泊、池塘、溪水、运河、山地水库、平原水库的主要特征;了解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的形成及与其他水体的联系;掌握各类水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山地水库与平原水库的差异;区分积雪融水与冰川融水的形成特点;理清各类水源(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与河流、湖泊、水库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三年级科学教材;各类水体(河流、湖泊、池塘、溪水、运河、山地水库、平原水库、冰川)的高清图文PPT及短视频;模拟实验材料(透明水槽、沙子、水、小塑料板、冰块、小导管、纸箱、冷玻璃片、烧杯、热水);教材中“水体与人类生活”案例图片(如运河航运、水库发电、冰川融水灌溉等)。 2.学生准备:三年级科学教材;科学笔记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播放包含多样水体的自然与人文视频(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等),提问:“同学们,视频里出现了哪些不同的水?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教材图文自由发言,顺势引出本节课主题———《多样的水体》,明确本节课将探究不同水体的特点与联系。 (二)研读教材,探究自然水体特征(12分钟) 1.地表自然水体(河流、湖泊、池塘、溪水)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对应内容,结合示意图从“位置、形状、水流”三方面观察: 提问:“河流和溪水都有流动的水,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溪水多在山区,是小股水流;河流水量更大,狭长且有固定流向) 继续问:“湖泊和池塘都是相对静止的水,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发现:湖泊面积开阔,池塘面积小,多为人工或小型自然水体) 2.固态水源(冰川、积雪融水、雨水) 结合教材图文,引导学生思考:“冰川在哪里?它和积雪有什么不同?”(学生了解:冰川在寒冷高山地区,是常年积雪形成的固态水;积雪冬季常见,春季融化形成积雪融水) 演示模拟实验(雨水形成):烧杯加热水产生水蒸气,冷玻璃片覆盖形成小水滴,提问:“这像教材里说的什么现象?雨水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水蒸气遇冷形成云,云中小水滴落下形成雨水) (三)聚焦水库与运河,对比探究人工水体(10分钟) 1.山地水库与平原水库 阅读两类水库的内容,对比分析:“山地水库和平原水库分别建在哪里?形态有什么不同?”(学生提炼:山地水库在山区,利用山谷修建,形态狭长;平原水库在平原,形态开阔,多靠河流引水) 小组合作制作简易模型:用纸箱、沙子模拟山地与平原地形,小塑料板围出水库区域,模拟两类水库形态差异,加深对特征的理解。 2.运河 结合教材中运河的介绍,提问:“运河和河流有什么不一样?它有什么作用?”(学生明确: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主要用于航运,方便货物运输) (四)梳理联系,感知价值与责任(8分钟) 1.水源与水体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示意图,梳理关系:“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会流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