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10.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 (第一课时) 本课内容分析 “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是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第一个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为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共环境是人们共同的生活空间。正确的公共生活观念、良好的公共行为以及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是学生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公共道德素养。本课对学生的公共道德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不仅为后续学习“关爱他人” “遵守规则”等内容奠定了重要基石,更为帮助学生构建了系统理解公共生活的认知框架,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逐步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强化责任意识。 本课共有三个话题,分别是“公共场所在哪里”“爱护公共设施”以及“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场所在哪里”这一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寻找身边的公共场所,能够说出常见公共场所的名称,感受公共场所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另外,教材通过呈现“我在公共场所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回忆在不同公共场所发生的趣事或难忘瞬间,感受到这些公共场所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还蕴藏着许多成长的足迹,从而拉近学生与公共场所的情感距离。 “爱护公共设施”这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自觉爱护和保护公共设施。教材通过拟人化叙事手法,以公共设施的“自我介绍”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引导学生懂得公共设施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各种生活上的便利,进而明确每位公民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另外,教材通过呈现公共设施受损后的“委屈”案例与“阅读角”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公共设施受损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与安全隐患,激发学生同理心与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延伸至实践层面,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及社区公共设施现状调研,将爱护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参与能力。这种从认知建构到情感共鸣,最终落实为行为实践的递进式教学设计,切实推动保护公共设施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教学活动准备 学习目标设计 1.通过公共场所大搜索活动,理解公共场所的内涵,关注身边的公共场所有哪些,了解公共场所的类型。 2.通过故事分享,回忆公共场所的经历,感受公共场所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通过我为公共设施做介绍活动,了解公共设施为社会大众提供的各种便利,激发公民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的责任意识。 4.通过交流和讨论,懂得破坏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学会爱护公共设施,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5.通过回顾以往的生活,知道在不同的公共场所要遵守不同的公共秩序。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公共场所有哪些,认识公共设施,体会公共设施的作用。知道在不同的公共场所要遵守不同的公共秩序。 2.难点:知道个人与公共场所之间的紧密关系,了解生活中公共设施的使用现状,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愿意主动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活动设计(共3课时) 第1课时 公共场所在哪里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背着书包走过校园小径,当我们在公园与家人共享周末时光,当我们搭乘公交开启城市探索……生活就像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处场景都是展现文明素养的舞台。在本单元的学习之旅中,让我们化身“文明小侦探”,一起寻找藏在生活中的四颗闪耀之星———用礼貌用语点亮 “文明之星”,用善意举动温暖“爱心之星”,用自觉守序守护“规则之星”,用安全意识点亮“自护之星”。现在,就让我们擦亮双眼,开启这场发现文明之光的奇妙探索,向着“四星小公民”的闪耀称号勇敢出发吧! “四星小公民”称号图 设计意图 将文明素养具象化为四颗“闪耀之星”,即文明之星、爱心之星、规则之星和自护之星,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