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3.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部分是小学科学中机械运动知识的启蒙内容,贴合学生生活经验,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运动与位置认知框架。 教材以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为核心,选取校园操场、乘坐公共汽车、升国旗三个典型场景,通过具象化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操场中跑步与静坐的同学、行驶公交与路边景物、上升国旗与固定旗杆,让学生直观感知物体是否在动的差异,为后续抽象概念作铺垫。 教材聚焦两大核心:一是明确参照物概念,以大地为默认静止参照物,帮助学生理解 位置变化与否是判断运动或静止的关键;二是教授方向加距离的位置描述方法,通过教室场景中描述同学位置的案例,让学生掌握准确表达物体位置的具体方式。 此外,教材设计蒙眼抓人实践活动,将位置描述知识转化为互动体验,强化学生对方向加距离必要性的认知;同时通过公共汽车内外视角对比,车内同学位置不变、地面同学看到车在移动,自然引出运动相对性,突破认知难点。 整体编排由浅入深、从观察到实践,既符合小学生具象思维特点,又紧密联系生活,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运动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其用科学视角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运动和位置有生活经验基础:日常见过操场跑步、公交行驶等场景,能直观判断动或不动,但未形成参照物的科学概念。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参照物的抽象术语理解较难,且描述位置时易忽略方向加距离的完整性。 此外,学生已具备简单的小组合作能力,能参与交流讨论,但逻辑表达能力有限,需教师通过具象案例、互动游戏引导,将生活经验转化为科学认知,突破运动相对性的理解难点。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明确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需要选择参照物,同时掌握准确描述物体位置需要结合方向和距离的方法。 科学思维:基于观察现象,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描述物体位置。 探究实践:能在活动和场景的观察中,主动观察、描述物体运动与位置。 态度责任:激发探究兴趣,体会知识应用,培养科学态度。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照物概念,能依据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是否变化判断运动或静止;掌握方向加距离的物体位置描述方法。 难点: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即因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运动或静止判断结果不同。 5.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 AI 视频《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和操场 、 公交 、升国旗等生活场景图片,创设具象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将抽象的运动与位置知识具象化,契合三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2. 实践体验法:设计蒙眼抓人游戏、小组互相描述位置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 “方向 + 距离” 的重要性,强化知识应用。 3. 直观演示与讲解结合法:教师结合资料卡片、AI “悄悄话” 视频,直观讲解参照物、位置描述等核心知识,降低理解难度。 4. 小组合作法:小组内开展位置描述、反向找物体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互动,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 1. 逻辑递进,层层突破:从情景导入到探索活动,再到拓展反思、课堂练习,符合 “观察 - 认知 - 实践 - 应用” 的学习逻辑,逐步突破重难点。 2. 聚焦重难点设计:针对参照物、运动相对性的难点,通过公交内外视角对比、AI 方法指导;针对 “方向 + 距离” 重点,用句式规范描述、反向活动强化,设计精准。 3. 学练结合:每个知识模块后配套互动,课堂练习选取指路、刻舟求剑等案例,及时巩固知识,实现学用结合。 6.学习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1. 观看AI视频《生活中的物体运动》 引导学生回答AI老师的问题: (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2)生活中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