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单元教学 新课程理念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部编版初中2024年秋季七上 (一)单元导读 单元整体感知 东汉末年,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天下大乱。同时,地方上州牧割据、军阀混战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在此基础上统一全国,但统一局面短暂。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位隋唐时期的繁荣强盛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 三国两级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整体感知 (二)时空坐标 单元整体感知 (三)关键词解读 政权分立,是指同一时间的不同政治实体在某个地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存在,互不隶属,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 民族交融, 是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就是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是民族融合,不是民族消亡,也不是民族同化。 内容梳理 课时安排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蜀国 魏国 十六国 东晋 吴国 西晋 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宋→齐→梁→陈 八王之乱 江南地区开发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 孝文帝改革 书法—王羲之 绘画—顾恺之 石窟—云冈、龙门石窟 文学—陶渊明、民歌 科技 文化 数学—祖冲之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民族交融 人口南迁 北方各族内迁 单元整体感知 (四)知识建构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目 录 CONTENTS 一、三国鼎立趋统一 二、西晋东晋谋统一 三、南朝北朝蕴统一 四、科技文化促统一 八王之乱 1.东汉末年的形势: 州牧/军阀割据 材料1: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1.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材料2: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u)……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经济: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材料3: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武帝纪》 3.军事: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 一、三国鼎立趋统一 2.官渡之战: 【时空观念】由图可知,当时北方最大的两个军阀分别是谁? 袁绍 曹操 吞并对手,统一北方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 曹操 ,别称:曹阿瞒、曹公、曹贼 字号:孟德 所处时代:东汉末年 出生:155年 逝世:220年 地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一、三国鼎立趋统一 (1)背景 2.官渡之战: 曹操以少胜多,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时间: 交战双方: 曹操战术: 200年 曹操军队VS袁绍军队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其全部军粮。 火烧乌巢 重要战事: 战争结果: 一、三国鼎立趋统一 (2)概况 2.官渡之战: 材料4: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fán]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5: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 已经54岁的曹操,他的“壮心”是什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