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4815

1.2《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242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 cover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气象观测员技能培训第一课———揭秘测温神器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下要求: 核心概念:3.2 物质的测量 学段目标(3~4年级):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比较等方法,发现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与冷热程度的关系。 探究实践:认识气温计的主要构造;练习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识读刻度。 态度责任: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初步体验工具精确测量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测量的起始课,承接第1课“用感官感知天气”的不足,引出精确测量的必要性。教材围绕气温计的结构、原理和读数方法展开,是后续“测量气温”课的技能基础。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有刻度的精密仪器,重点是建立对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量,知道气温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与比较,能说出气温计的主要构造,并能将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探究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能观察和认识气温计的主要构造,并练习准确识读模型气温计上的温度(包括零下温度)。 4.态度责任:意识到精确测量需要工具,感受工具的发展对人类认知世界的巨大推动作用;在活动中养成爱护仪器、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温计的构造与摄氏温度的读写。 2.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与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气温计结构图、读数方法动画、古代测温方法视频);演示用气温计模型(大号);《校园气象观测站技能认证卡》;《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每组一支气温计模型(无液体,可安全操作);活动记录笔。 3.环境准备:保持学生4-6人合作小组的座位模式。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创设冲突,引出工具 教师活动: “各位‘预备气象观测员’们,欢迎回到我们的培训课堂!上节课,大家用感官出色地描述了天气。但现在,观测站遇到了一个难题。(出示两杯冷水)请问,这两杯水,哪杯更热,哪杯更冷?(让学生触摸感受)” “(待学生回答后)那么,这杯水比那杯水到底热多少呢?能说出准确的数字吗?(学生摇头)看,我们的感觉有时会骗人,也无法给出精确的数据。而精准的数据,正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能给我们带来精准数据的‘神秘朋友’———气温计。掌握了它,你们就向正式观测员迈进了关键一步!” 学生活动: 通过触摸感知两杯冷水的细微温差,发现感官的局限性,产生对精确测量工具的渴望。 设计理念:通过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感受感官测量的局限性,从而深刻理解发明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新知的内驱力。 (二) 探索活动:初识朋友,观察结构 教师活动: “(分发气温计模型)现在,这位‘朋友’就在你们手中。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它。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看看谁有一双科学家的慧眼,能发现最多的秘密!观察时请务必轻拿轻放,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爱护仪器。开始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观察气温计模型,交流发现其结构特征(玻璃管、液泡、刻度、数字、单位符号等)。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观察和合作学习,亲身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科学观察过程,主动发现气温计的构造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 研讨建构:揭秘结构,理解原理 教师活动: “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气温计简图并标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