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气象观测员实战演练第二场———捕捉天空的眼泪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下要求: 1.核心概念:10.1 天气和气候 2.学段目标(3~4年级):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3.科学思维:能依据收集到的数据,对降水情况作出简单的描述和比较。 4.探究实践:能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 5.态度责任:认识到降水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形成防灾减灾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天气”单元中第二个定量测量课。学生在学习了气温测量后,将继续学习另一个重要的气象要素———降水量的测量。教材通过“制作雨量器”和“模拟测量降水量”两个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降水量的含义、单位以及规范测量的方法。本节课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制作、实践操作的结合,综合性较强。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科学思维:通过制作和校准雨量器,理解其设计原理,发展技术与工程思维。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能使用其进行模拟降水量的测量和读数。 4.态度责任: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感受工具发明对科学研究的价值;认识到精确测量对天气预报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理解并掌握降水量测量的规范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毫米”作为降水量单位的含义;保证自制雨量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雨量器结构图、测量规范、降水与生活联系的图片/视频);几个不同规格的商业雨量器或图片;演示用的大号透明瓶、刻度条;《校园气象观测站技能认证卡》。 2.学生准备(每组):一个直筒透明塑料瓶、剪刀、刻度尺(或打印好的标准刻度条)、双面胶、少量清水、一个水盆(用于模拟降水)。 3.环境准备:学生4-6人工程制作小组,每组指定一名安全员、操作员、记录员。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发现问题,引出任务 教师活动: “各位优秀的‘气象测量士’们!我们刚刚征服了气温,但气象观测站又迎来了新的挑战。昨晚下了一场雨,两位观测员争论了起来。(角色扮演)一位说:‘这雨下得可真大!’另一位说:‘我觉得只是中等雨量。’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不再凭感觉争吵,而是用准确的数据说话吗?” “(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水坑等)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但科学家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就来亲手制作一个专业的测量工具———雨量器,成为能捕捉天空眼泪的专家!” 学生活动:被问题吸引,思考如何准确测量雨水,进入“工程师”的角色。 设计理念: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感性描述(雨大雨小)转向理性思考(如何精确测量),自然引出本课核心任务———制作测量工具。 (二) 工程挑战:合作设计,制作工具 教师活动: “成为一名工程师的第一步,是读懂设计图。(PPT展示标准雨量器结构图)请大家观察,一个标准的雨量器有哪些特点?(引导发现:上下一样粗的直筒、有清晰的刻度、底部密封)” “现在,请各位工程师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符合标准的简易雨量器。安全员请注意,使用剪刀时要格外小心!开始你们的创造吧!”(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瓶身是否剪平、刻度是否贴得垂直且零点是否对准瓶底)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阅读“设计图”,讨论并动手制作雨量器。包括剪去瓶口、贴刻度条(确保零点对准瓶底)等。 设计理念:将制作过程转化为一个“工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