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4820

1.5《观测风》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47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观测风,教学设计
  • cover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观测风》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气象观测员实战演练第三场———追踪无形的风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下要求: 1.核心概念:10.1 天气和气候 2.学段目标(3~4年级):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3.科学思维: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等级,并对天气状况作出简单描述。 4.探究实践:能制作简易的风向风和风力计,并利用其进行观测。 5.态度责任:认识到风是一种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两面性。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天气”单元中第三个核心观测要素。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其他物体的变化来感知和测量它,这是本节课的趣味点和难点。教材通过“制作风向标”和“制作风力等级盘”两个主要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判断风向和估测风力,将无形的风转化为具体可测的数据。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风有方向和大小(风力);知道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知道风力可以用等级来表示。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物体随风飘动的现象来估测风力等级,发展推理和模型建构的思维。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并能利用自制工具和“风力等级歌”判断风向和估测风力。 4.态度责任:感受到动手制作和户外观察的乐趣;认识到风是一种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同时也可能带来灾害,初步形成辩证看待自然现象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制作简易风向标;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风向和估测风力。 2.教学难点:理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风力等级准确匹配。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风向标结构图、风力等级歌视频/图片、风能应用图片);一个制作好的精美风向标;《校园气象观测站技能认证卡》。 2.学生准备(每组):一张正方形卡纸、一根吸管、一个大头针、一个带橡皮的铅笔、一个纸杯、一把剪刀;《学习任务单》。 3.环境准备:学生4-6人观测小组。注意:本节课需选择有风的天气在户外进行,或准备电风扇模拟环境。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猜谜激趣,引出主角 教师活动: “各位‘温度测量士’和‘降水观测师’们,我们气象观测站来了一个神秘的客人。它‘看不见摸不着,树见它弯腰,花见它点头’,它是谁?(停顿,学生回答:风!)没错,就是风!这位客人来无影去无踪,我们该怎么观测它、记录它呢?难道就写‘今天风很大’吗?科学家可不会答应!今天,我们就化身‘风之探险家’,去学会捕捉风的踪迹,揭开它的秘密!” 学生活动:猜谜语,被问题吸引,思考如何测量风。 设计理念:用谜语导入,富有趣味性,能迅速吸引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认知冲突,从感性描述过渡到理性观测,自然引出课题。 (二) 挑战一:捕捉风的方向(制作风向标) 教师活动: “风来的方向,我们叫‘风向’。怎么知道风从哪边来呢?我们需要一个神器———风向标!(出示成品)观察一下,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箭头、箭尾、支撑杆)为什么箭头要比箭尾小?(引导思考:这样风才能吹动它,让箭头永远指向风的来向!)” “现在,请各位探险家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材料,制作一个能灵敏指示风向的风向标。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既美观又实用!”(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协助学生用大头针将吸管固定在铅笔上,并确保能自由转动。)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并动手制作风向标。 设计理念:将制作过程转化为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前先思考工具的设计原理(“为什么箭头要小?”),培养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挑战二:判断风的力量(学习风力等级歌) 教师活动(逐字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