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气象观测站终极任务———我是天气预报员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如下要求: 1.核心概念:10.1 天气和气候 2.学段目标(3~4年级):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3.科学思维:能基于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对未来天气做出合理的推测。 4.探究实践:能模仿天气预报的流程,制作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 5.态度责任:感受天气预报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了解现代气象科技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是一堂综合应用课。它并非前六课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将零散的气象观测知识(气温、降水、风、云)进行整合、分析,并模仿现代气象工作的流程,生成一份完整的天气预报产品。教材通过认识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制作流程、模拟播报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感受气象工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天气预报是人们根据大量气象数据分析和计算得出的;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包括数据收集、分析计算、发布传播。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综合的气象数据(云量、风向、风速等),尝试对未来天气做出合理的预测,发展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能小组合作,根据提供的“气象数据”,撰写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稿,并进行模拟播报。 4.态度责任:体会天气预报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气象科技的飞速发展(如风云卫星),感受祖国科技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多项气象要素(如:西边出现积云+风向偏西→可能下雨),做出简单的天气预测。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动画、各种天气符号图片及含义、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片段、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系列介绍视频);一套大型的天气符号卡片;《首席天气预报员》聘书。 2.学生准备(每组):一份《学习任务单》;一份“某地今日气象数据”材料(包含云量、云型、风向、风速、当前气温等);一张城市背景图;彩笔。 3.环境准备:教室布置成“气象演播室”,讲台作为“播报台”。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设疑激趣,切入主题 教师活动: “各位‘首席气象观测师’们,经过艰苦的训练,你们已经能精准地测量温度、降水量,判断风向风力,还能解读云的密码。但是,我们观测的都是已经发生的天气。现在,气象观测站接到一个最高难度的终极任务———预测未来!就像诸葛亮借东风一样,我们需要预知明天的天气。这个神奇的本领就是———(学生答:天气预报!)没错!今天,我们就将化身‘天气预报员’,揭开天气预报背后的科学面纱!” 学生活动:被“预测未来”的任务所吸引,明确本节课的角色和目标。 设计理念: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终极任务”,将学生从“观测者”角色提升到“预测者”角色,激发其使命感和探究欲。 (二) 新知探究一:天气预报怎么做? 教师活动: “天气预报可不是凭空猜出来的,它有一套严谨科学的流程。(播放简洁动画)第一步,数据收集:遍布全球的气象站、翱翔太空的风云卫星、深入海洋的浮标,都在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气温、湿度、气压、风等海量数据。第二步,超级计算:这些数据被传送到超级计算机中,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模型,模拟出未来大气的变化。第三步,预报员分析:预报员叔叔阿姨们就像侦探一样,综合分析计算机的结果和自己的经验,做出最终的判断。第四步,制作与发布:最后,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