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探索水的消失之谜 本课以“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为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水的蒸发现象,理解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课程标注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学习内容“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要求3~4年级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晾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解释自然界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教学提示强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第1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承担着激发兴趣、建立基础概念的作用。教材通过观察湿衣服变干、水洼消失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水的蒸发,为后续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如第2课《水珠从哪里来》、第3课《水沸腾了》)奠定基础。本课内容贴合3~4年级学段目标,注重从具体现象到抽象概念的过渡。 四、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理解蒸发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科学思维:能基于生活经验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如“水为什么不见了?”),通过比较、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初步的实证意识。 探究实践:能使用温度计、纸巾等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蒸发现象,并记录数据。 态度责任:在实验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感悟科学家探索自然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引用中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就)。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水的蒸发现象。 难点:理解蒸发是水在常温下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过程。 突破重难点策略:用对比实验(如湿纸巾与干纸巾)和可视化辅助(如热水蒸发观察)化抽象为具体。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素材(水的蒸发现象)、实验材料(杯子、水、纸巾、温度计、放大镜、电子秤)、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实验材料、《学习任务单》。 3.技术支撑:多媒体展示“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情景动画。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同学们,欢迎来到‘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我是你们的实验室导师。今天我们要探索一个神奇的现象———水竟然会悄悄‘逃跑’!看,实验室桌上有杯水,我用手蘸一点,抹在桌子上(演示)。大家猜猜,这摊水会怎么样?没错,它慢慢变干了!水到底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一起化身小科学家,揭开这个谜团吧!”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演示,回忆生活中类似现象(如湿衣服变干、雨后水洼消失),积极举手猜测原因。 设计理念:以游戏化情景导入,贴合“小小科学家实验室”单元主题,激发好奇心和参与感,体现探究学习理念。联系生活实际,为后续探究铺垫。 (二)新授:提出问题,自主预测 教师活动: “作为科学家,我们首先要提出问题。针对‘水到哪里去了’,你有什么想法?请记录在《学习任务单》第1题。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水消失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比如,是渗到地里了?还是变成‘隐身’的水蒸气飞走了?”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基于经验预测) 学生活动: 独立填写任务单预测,小组交流想法(如“水变成气跑了”“被太阳晒干了”),推选代表分享。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提问能力)。合作讨论促进思维碰撞,体现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巡视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三)探究实践:实验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