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4831

2.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229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 cover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探究水珠的形成———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在“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情景中,学生扮演小科学家解密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课程标注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内容要求:3~4年级学生能说明水有三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如凝结)。 学业要求: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发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核心素养。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做中学),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融合),落实立德树人。 三、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第2课,承接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蒸发现象),启下第3课《水沸腾了》(沸腾现象)。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如窗户上的水珠)引导学生探究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2.内容关联:学生已知道水能蒸发成水蒸气,本课重点探究凝结现象,完善对水三态变化的认识。教材设计观察、实验等活动,符合课标“加强探究实践”的要求。 3.与大单元衔接:本课作为大单元“水的三态变化”探究链的一环,聚焦“凝结”,强化“物质变化”核心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提出假设和验证,培养归纳与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设计简单实验(如冷却法)观察水珠形成,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 态度责任: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合作分享习惯;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如节约水资源)。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条件(遇冷)。 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凝结现象的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释。 六、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课件、玻璃杯、冰块、热水、镜子、温度计、记录表;“小小科学家实验室”徽章贴纸(情景道具)。 学生材料:每组一套实验器材(玻璃杯、冰块、温水、放大镜)、《学习任务单》(附后)。 安全提示:轻拿玻璃杯,避免热水烫伤。 七、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以“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情景贯穿,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验证,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角色为引导者,学生主体参与实验、记录、讨论。跨学科融合数学(温度测量)、语文(现象描述)。 (一)环节1:导入———情景激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小科学家们,欢迎来到‘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上节课,我们像侦探一样追踪了‘水到哪里去了’,发现水会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飞走。今天,我们要解开一个新谜题:早晨起床时,窗户上为什么挂满了小水珠?这些水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窗户里钻出来的?让我们一起用科学家的眼睛来调查吧!” (出示PPT:窗户上水珠的图片,播放简短动画———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的过程。) 学生活动: 1.观看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如浴室镜子起雾),产生好奇。 2.自由发言猜测水珠来源(如“从空气里来的”“因为冷”)。 设计理念: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回顾旧知(蒸发),引出新课(凝结),体现“从生活到科学”。 (二)环节2:新授———探究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活动: “大家的猜想很有趣!科学家需要证据来验证想法。现在,我们做个模拟实验:如果我这个冰冷的玻璃杯(出示装有冰块的杯子)放在空气中,杯壁会有什么变化?请仔细观察。” (演示:将冰块放入玻璃杯,杯壁逐渐出现水珠。) “看,水珠出现了!它们是从杯子里冒出来的吗?杯子里只有冰块,没有水哦。谁能提出一个科学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杯子变成了水珠。) “假设需要验证。请以小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