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74842

2.8《用水分离》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00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用水分离,教学设计
  • cover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用水分离》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小小科学家实验室:用水分离混合物 本课以“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为单元大情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用水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标依据 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内容要求1.2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3~4年级),并延伸至分离混合物的简单方法;学业要求强调能使用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发展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 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坚持素养导向,倡导跨学科学习,注重实践性,要求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教—学—评”一致性。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的第8课,属于单元后半部分,聚焦水的应用。前一课学习了水的溶解性,本课在此基础上探究用水分离混合物(如盐和沙),为后续学习水的净化和循环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水在分离物质中的作用,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水可以通过溶解和过滤分离混合物,理解盐溶于水而沙不溶于水的特性。 2.科学思维:能比较不同分离方法的优劣,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分离原理,初步形成模型思维。 3.探究实践:能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动手操作用水分离盐和沙的混合物,记录并分析过程,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环保节约的习惯,通过成功分离体验民族科技自豪感(如引用古代制盐技术)。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用水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方法(溶解和过滤)。 2.教学难点:理解溶解和过滤的原理,并能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实验视频、盐、沙、烧杯、水、搅拌棒、滤纸、漏斗、蒸发皿、酒精灯(安全演示用)、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每组盐沙混合物、烧杯、水、滤纸、漏斗等)、科学笔记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同学们,欢迎来到“小小科学家实验室”!今天我们是小小科学家,要解决一个现实问题:老师不小心把盐和沙混在一起了,谁能帮老师把它们分开呢?(出示混合物)水是我们单元的好朋友,它能不能帮上忙?让我们一起探索《用水分离》的奥秘吧! 学生活动:观察混合物,产生好奇,猜测用水分离的可能性。 设计理念:以单元大情景“小小科学家实验室”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动机,体现自主学习。 (二)新授环节:探究实践,建构知识 1.提出问题,引导猜想 (1)教师活动: 提问:盐和沙有什么不同?水能分离它们吗?请根据学习任务单第1题,写下你的猜想。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基于前课知识推理) (2)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记录猜想:盐能溶于水,沙不能,用水可能先溶解盐再过滤出沙。 设计理念:培养科学思维,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预测,体现探究学习。 2.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1)教师活动: ①引导:科学家需要设计方案。请看任务单第2题,小组合作设计用水分离的步骤。 (提供提示:先溶解再过滤;强调安全规范) ②演示过滤操作(使用漏斗和滤纸),讲解要点。 (2)学生活动: 小组制定计划,分工操作:将混合物倒入水中搅拌,观察溶解;用过滤装置分离沙和盐水。 设计理念: 动手实践促进知识建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教学评一体化通过任务单实时反馈。 3.观察记录,分析现象 (1)教师活动: 提问:过滤后你看到了什么?盐去哪里了?如何得到盐? 引导思考蒸发方法(安全提示:教师演示酒精灯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