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各种各样的运动———探索物体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二、课程标注依据 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要求3~4年级学生“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摘自文档内容第五章)。 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跨学科学习。 3.与本单元大主题“小小科学家运动实验室”保持一致,聚焦运动现象的观察与分类。 三、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本课是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2课,承上启下。第1课学习了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变化),本课深入探究运动的具体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滚动、转动等),为后续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电子课本中,本课通过观察常见物体(如球、小车、陀螺)的运动,引导学生描述和分类运动形式,强调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 3.关联课标:对应课程标准中“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核心概念,注重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发展科学思维。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物体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滚动、转动等不同形式,并能举例说明。 2.科学思维:运用分析、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运动形式的特征,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探究实践:能设计简单观察方案,使用工具(如尺子、记录表)记录运动轨迹,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4.态度责任:激发对运动现象的好奇心,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在合作中尊重他人观点,升华到科学探索精神(如我国航天工程中对运动规律的精准应用)。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别和描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滚动、转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2.难点:区分滚动与转动的差异,理解复杂运动(如车轮运动)的复合特征。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含运动视频)、各种物体(小球、积木小车、陀螺、纸风车)、大白纸、彩笔、评价量表。 2.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附后)、铅笔、直尺。 3.环境布置:教室布置为“小小科学家运动实验室”区域,分组摆放实验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同学们,欢迎来到‘小小科学家运动实验室’!今天我们是运动侦探,要解开物体运动的秘密。看,实验室里有很多会‘跳舞’的物体(展示小球、小车等)。你们猜,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谁能模仿一下小球的运动?让我们用火眼金睛观察,记录下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 观察教师演示,模仿物体运动,初步表达观点(如“球是滚动的”)。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化情境激发动机,联系生活经验,暴露前概念,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观察学生表达,初步评估兴趣水平)。 (二)新授环节:探究运动形式 步骤1:自主观察,记录运动轨迹 教师活动: “现在,请拿出《学习任务单》第一题。每个小组选择两种物体(如小球和小车),让它们运动起来,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运动路线。注意:你是科学家,记录要准确哦!完成后,思考:这些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分组操作物体,画轨迹图,记录特征(如“小球的路线是弯的”)。 设计理念:自主学习为主,动手操作促进感知,任务单引导目标达成(评价:巡视中关注学生记录规范性)。 步骤2:合作分类,归纳运动形式 教师活动(逐字稿): “大家发现了这么多运动路线!现在小组讨论:哪些物体的运动路线是直的?哪些是弯的?还能发现其他运动方式吗?(出示陀螺)看,陀螺在转动!让我们给运动形式起名字———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滚动、转动。” 提问引导: “车轮的运动是滚动还是转动?为什么?”(引发认知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