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三上科学第三单元第7课《设计和制作“过山车”》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小小科学家运动实验室———设计与制作创意过山车 结合单元大情境“小小科学家运动实验室”,引导学生化身“工程设计师”,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过山车的设计与制作,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的运动相关知识。 二、课程标准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要求 1.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3.1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工程设计与物化(13.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2.学业要求:能根据需求设计简单模型,通过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工程实践的完整性(3~4年级)。 3.探究实践:经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制作测试→改进优化的完整流程。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导理念 1.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2.跨学科融合:整合数学(测量、数据记录)、美术(设计图绘制)、劳动(工具使用)。 三、教材分析 1.本课定位:作为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收官课,是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升华。前6课已学习了运动形式、快慢比较、受力分析等基础内容,本课需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到真实工程问题中。 2.重点衔接: (1)第5课《运动快慢的比较》→测量过山车轨道长度与小球运动时间。 (2)第6课《设计小车站》→初步体验工程设计流程,为本课复杂模型制作铺垫。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过山车的运动需要外力启动,运动快慢与轨道坡度、弯曲程度有关。 2.科学思维:能通过对比不同设计方案,分析结构合理性,用数据优化模型。 3.探究实践:小组合作完成过山车设计图绘制,合理选用材料制作模型;通过测试小球运动,记录时间、轨道稳定性等数据,提出改进方案。 4.态度责任:在合作中尊重同伴意见,乐于分享创意;通过中国超级工程案例(如上海迪士尼创极速光轮),增强科技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工程设计流程的完整实践(设计→制作→测试→改进)。 2.难点:将运动科学原理(如坡度影响速度)转化为实际结构设计。 六、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过山车实景视频、课件、评价量规表。 2.小组材料:纸板、吸管、胶带、剪刀、尺子、秒表、玻璃球、学习任务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欢迎回到‘小小科学家运动实验室’!今天我们将化身工程设计师,接受一项挑战任务———为我们的实验室设计一座创意过山车!大家还记得前几课我们探究的小车运动吗?现在要运用这些知识,让小球在轨道上完成一次刺激的旅行。先看一段真实过山车的视频,思考:它的运动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科学原理?”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回顾运动形式(直线、曲线、快慢变化)。 2.提出关键问题:“怎样让小球在轨道上顺利滑完全程?” 设计理念: 1.以单元大情境贯穿,激发角色代入感。 2.视频导入直观呈现工程问题,关联旧知。 (二)探究实践 1.明确问题与设计 教师活动: “每个小组将获得一份‘设计任务书’:过山车轨道需包含1个直线段和1个曲线段,小球能自由滑行至终点。请大家先讨论设计思路,并在任务单上画出草图,标注关键参数(如坡度、长度)。”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轨道结构,绘制设计图。 2.用尺子测量材料,规划拼接方式。 设计理念: 1.自主设计强调创意表达,融入数学测量。 2.任务单引导有序思考(见附录)。 2. 制作与测试(10分钟) 教师活动: “现在开始制作!注意轨道连接处的稳定性。完成後请用小球测试:①能否全程通行?②用秒表记录运动时间。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小球的运动?” 学生活动: 1.合作搭建模型,测试并记录数据。 2.对比不同小组的轨道设计,分析优缺点。 设计理念: 1.动手实践深化材料工具使用技能。 2.数据记录培养实证意识。 3.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