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曹操三次发出求贤令,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因此,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说明曹操在东汉末年迅速崛起的原因是 (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以德化民” 2.某学者曾指出,官渡之战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以奇取胜的军事奇迹,更重要的是它的胜利使得北方两大军阀的实力发生根本逆转,实现局部统一的可能性已经出现。该学者重点强调( ) A.曹操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获得胜利 B.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官渡之战是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3.下面是一幅历史手抄报设计图,反映的是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 ) A.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导致曹魏的统治土崩瓦解 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南地区统一 4.下表反映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的发展概况。这说明当时( ) 政权 发展概况 魏国 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蜀国 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 造船业发达,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 A.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B.区域经济得到发展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5.《三国志·吴书》记载,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材料反映的事件( ) A.发展了吴国的海外贸易 B.实现了对台湾的直接统治 C.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为孙权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材料反映了“八王之乱”发生的( )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 A.形成人口迁徙高潮 B.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C.实现全国的再统一 D.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8.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该观点旨在强调( ) A.北人南迁带来新基因 B.孝文帝推动了民族交融 C.少数民族有其优越性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9.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 10.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说明这一时期( ) A.国家稳定 B.经济繁荣 C.政权分立 D.民族交融 11.这座城市展现东晋南朝时期发生的历史活动和图景,勾勒设计“一座城市、乱世激荡三百年”“一番开发,从此奠基千余年”“一种趋势,收拾河山又统一”。这个城市是( ) A.洛阳 B.建康 C.开封 D.大都 12.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政权形势图,对这一政权描述正确的是( ) A.王室衰微,诸位争霸 B.休养生息,巩固一统 C.短暂统一,民族内迁 D.“王与马,共天下” 13.成语“击楫誓清”,“闻鸡起舞”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春秋战国动荡 B.汉武帝大一统 C.东汉末年纷争 D.祖荻统一梦想 14.从公元420年到589年,我国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下列关于南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梁武帝在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