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0210

第17讲 动力学、动量和能量观点的应用(选考第16题)——【起飞指南】2026年浙江选考物理二轮复习考点探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5-10-2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9次 大小:9200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选考,动量,指南,解析,原卷版,探秘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讲 动力学、动量和能量观点的应用 一、力的三个作用效果与五个规律 分类 对应规律 公式表达 力的瞬时作用效果 牛顿第二定律 F合=ma 力对空间积累效果 动能定理 W合=ΔEk W合=mv22-mv12 机械能守恒定律 E1=E2 mgh1+mv12=mgh2+mv22 力对时间积累效果 动量定理 F合t=p′-p I合=Δp 动量守恒定律 m1v1+m2v2=m1v1′+m2v2′ 二、碰撞中常见的力学模型及其结论 1.碰撞 (1)概念:碰撞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持续时间极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2)特点:在碰撞现象中,一般都满足内力 外力,可认为相互碰撞的系统动量守恒. (3)分类 动量是否守恒 机械能是否守恒 弹性碰撞 守恒 守恒 非完全弹性碰撞 守恒 有损失 完全非弹性碰撞 守恒 损失最大 2.碰撞后运动状态可能性判定 (1)动量制约:即碰撞过程中必须受到动量守恒定律的制约,总动量的方向恒定不变,即p1+p2=p1′+p2′. (2)动能制约:即在碰撞过程中,碰撞双方的总动能不会增加,即Ek1+Ek2≥Ek1′+Ek2′ (3)运动制约:即碰撞要受到运动的合理性要求的制约,如果碰前两物体同向运动,则后面物体速度必须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碰撞后原来在前面的物体速度必增大,且大于或等于原来在后面的物体的速度,否则碰撞没有结束;如果碰前两物体是相向运动,而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除非碰后两物体速度均为零. 模型名称 模型描述 模型特征 模型结论 “速度交换”模型 相同质量的两球发生弹性正碰 m1=m2,动量、动能均守恒 v1′=0,v2′=v0(v2=0,v1=v0) (2025·浙江·一模)某游戏装置的竖直截面如图所示,装置由足够长的光滑水平轨道BC,圆心角均为、半径的圆弧轨道CD、EF,长为(可调节)以的速率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传送带DE,以及长为的水平平台FG组成,平台右侧为竖直挡板,物块与竖直挡板的碰撞为弹性碰撞,圆弧轨道CD、EF与传送带DE分别相切于D、E两点,圆弧轨道EF与平台FG可随长度的变化而调整相应位置。一质量的物块a与轻质弹簧接触但不连接,静止于水平面上。现一质量与物块a相同的物块b用一长度为的轻绳悬挂于P点,从与竖直方向成的A位置以垂直轻绳方向的初速度开始运动,当其运动至P点正下方B处时(物块b恰好不与地面接触),轻绳与P点正下方处的一钉子作用而断裂,物块b继续向右运动压缩弹簧。当物块a与弹簧分离后立即撤去弹簧,物块a滑上圆弧轨道CD。已知物块a与传送带DE及平台FG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其他摩擦和阻力均不计,各物块均可视为质点,弹簧处于弹性范围内,,,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求: (1)轻绳即将断裂时的张力大小; (2)弹簧被压缩过程中的最大弹性势能; (3)若物块a在运动过程中不脱离轨道,且不再与物块b碰撞,求传送带的长度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2.7J (3) 【详解】(1)设物块b摆至最低点的速度为,根据动能定理有 解得 对b受力分析有 得 (2)a、b共速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动量守恒 则解得 由能量守恒 (3)当弹簧原长时物块a、b分离,速度分别为v2、v3,根据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解得物块a、b速度交换,则 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物块a恰好能不脱离EF,则在E点 则 从C到E由动能定理 则 此时物块a恰好能不脱离EF时能滑上FG平台,且停在平台上,则在平台上滑行的路程为x,由动能定理 则 恰好与竖直挡板碰撞后停在F点,因此能滑上平台FG不会从EF返回 ②物块a恰好能首次运动至F点停在平台上,物块a从C运动至F点由动能定理 则 综述得物块a在运动过程中不脱离轨道,传送带的长度的取值范围为 (2025·浙江·二模)如图所示,倾角α=37°的斜面AB通过平滑的小圆弧与水平直轨道BC连接,BC右端与顺时针转动的传送带相连,DE为水平长直轨道,左端与该传送带相连,右端与半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