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天气预报》教案 【核心概念】 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与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 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天气预报用各种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用语来表述天气。 2.科学思维 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天气预报。 3.探究实践 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的内容,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观测记录。 4.态度责任 对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感兴趣,有关注天气预报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之间的联系,掌握天气预报中常见信息的含义。 难点:初步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复杂性,理解其依赖多源数据和科学计算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天气日历汇总表 学生:天气日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ppt:2-4】 出示情境:小智对小科说,这个周六去郊外野炊怎么样?小科说,得看一下周六的天气情况。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出行计划,做出行计划前就需要查看天气预报。 2.引入问题: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直进行天气观察,那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的内容一样吗? 天气预报中是怎样表示各种天气现象的? 思考并交流讨论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之间的关系。 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思考天气观察记录与天气预报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索 【ppt:5-10】 (一)整理天气观测记录 指导学生整理和记录所观察到的天气要素,如温度、云量、风速等。 (二)了解天气预报 1.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天气预报视频,记录其中包含的信息,如气温、降水、风力等,帮助学生理解预报内容的组成。 2.进一步出示天气预报截图,让学生补充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信息。 3.补充天气符号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天气符号是天气预报中的重要因素,天气符号直观简明地描述一些天气现象。 (三)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引导学生将天气预报与自己记录的天气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交流天气日历,整理相关信息。 观看电视天气预报视频,记录并整理天气预报信息。 将天气日历信息与天气预报进行对比,讨论差异与原因。 理解天气观测和天气预报的异同,提升分析能力 研讨 【ppt:22-23】 1.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与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解释? 2. 讲解:天气预报与天气观测记录相同点是都包含气温、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等天气要素,不同点是天气观测记录中记录的是某个时间点的天气情况,天气预报通常描述的是一天的天气情况。 3.提问: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 4.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 最方便快捷:手机App或搜索引擎或智能语音设备。 最权威官方:中国天气网、各地气象局官方渠道。 无网络时:电话查询(12121)、广播。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天气预报和天气观测记录的理解,提出看法。 交流天气预报与根据天气观测发现的规律有关。 预设:中国天气网…… 从不同角度理解天气现象。 了解不同平台查询天气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阅读 【ppt:15-24】 阅读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 1.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学生自主讨论交流 3.教师结合课件领读并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阅读《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并自主讨论交流 对阅读中的疑问向教师提问或和同学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能力,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 拓展 【PPT:25、26】 1.我国地域辽阔,经纬跨度大,导致了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很大。东北下大雪,出门穿棉袄,海南烈日炎炎,出门穿短袖。 2. 天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