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6358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7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120792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导入新课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好辩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的个性特点,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是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感受一下孟子文章的思辨性和感染力。 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属山东)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思想 民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提倡“以民为本”,仁政的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其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七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孟子》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探究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当时,齐国在各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此时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他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自己“发政施仁”、实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jǔ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齐桓公 文题解读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后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 齐桓晋文之事: 霸道 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 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预习检测 欲王关中 觳觫 褊小 恶乎 要挟 忖度 便嬖 莅临 商贾 畜养 开辟 复辟 衣帛 鸡豚 狗彘 庠序 孝悌 胡龁 hú sù biǎn xié cǔn duó pián bì wànɡ wū ɡǔ xù pì bì lì yì tì hé tún zhì xiánɡ 初读释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