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孟 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七章,三万五千多字,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孟子》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了解《孟子》 知识积累 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新生的绒毛的毛尖儿。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心有戚戚:心中产生共鸣,深有感触。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放辟邪侈:肆意为非作歹。 衣帛食肉: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集中地阐述了孟子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 ,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系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所应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是《孟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作品。 写作背景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①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