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形状变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形状变了》是第四单元《力和形变》的第二课。本课从玩跳跳球的场景展开,让学生观察跳跳球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对物体用力,物体的形状都会发生变化吗?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材料超市中的物体和身边的物体用力,观察它们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发现。由于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硬的物体形状变化不明显,学生容易认为力只能使软的物体变形,因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要探究的新问题:“力不能使硬的物体变形吗?”要打破学生的前概念“力只能使软的物体变形”,教材设计了挤压塑料瓶和玻璃瓶的对比实验,通过细玻璃管来“放大”形变现象,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重构科学概念,知道“硬的物体形状也会变,只是不容易观察到”,进而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乐于探索的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推、拉、挤等动作,但对于力如何改变物体形状,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观察的细致性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二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分工不明确、合作不够默契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指导。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不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变程度不同。 科学思维:能根据问题提出力与形变关系的假设,具有根据实验证据检验猜想的意识。 探究实践:能仔细观察力加在软硬不同的物体上产生形变的情况;能根据多个实验证据归纳得出力与形变关系的结论。 态度责任: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力与形变的关系;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够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实例。 难点: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理解硬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形状改变,只是变化不明显。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维度具体表现等级(优秀/良好/需改进)问题与猜想参与度主动观察跳球变化并提出猜想,如“用力时球被压扁,松开后恢复”实验操作规范性正确使用材料(皮球、橡皮泥、塑料瓶等)进行探究,挤压玻璃瓶时遵守安全提示现象观察与结论推导准确描述挤压塑料瓶/玻璃瓶时水柱的变化,能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合作探究与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分工合作,积极分享观察结果差异分析能力参与讨论并归纳“软物体形状变化明显,硬物体变化不易观察”的特点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问题与猜想教师活动1 一、参加跳跳球比赛时,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视频 学生讨论 二、提问:玩跳跳球时,跳跳球有什么变化? 三、对物体用力,物体的形状都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讨论 三、小贴士 压力使跳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压力也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力。学生活动1 生:我发现落下来的时候,会向下压跳跳球,跳跳球就会变扁;人跳起来的时候,跳跳球又变圆了。 生:在比赛时,我会利用跳跳球弹起来时的力量,让自己跳得更远。 生:…… 生:往下用力时,球被压扁了。 生:蹦起来时,球又变圆了。 生:…… 生:用力挤压面包,面包会被压扁。 生:我们可以用力把铁丝折成小动物。 生:……活动意图说明:以学生熟悉的“跳跳球”为载体,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观观察,激发探究兴趣,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