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1931

4.3 心脏和血液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1388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心脏,血液,教学设计
  • cover
第四单元 第3课时 心脏和血液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版本 科学·教科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上学期 单元 四 健康生活 课题 第3课时 心脏和血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心脏跳动的意义,掌握保护心脏的方法。 2.学生能完成模拟活动与测量比较,理解心脏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3.学生树立心脏保护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核心素养 1.科学观念:理解心脏跳动推动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功能。 2.科学思维:通过模拟与测量分析心脏工作逻辑,培养推理能力。 3.探究实践:能完成模拟活动,测量并比较心跳恢复时间。 4.态度责任:树立心脏保护意识,养成科学运动与健康生活习惯。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完成模拟活动与测量比较。 2.教学难点:准确描述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过程,掌握心脏保护的科学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设计意图】以教材“聚焦”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对心脏跳动的日常感知,激发探究心脏功能的兴趣,明确本节课探究方向。 活动:展示教材中“心脏和血液”主题图片。 老师提问:“食物中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通过心脏、血管运输到身体各部分,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它的跳动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心脏和血液》。”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一:模拟活动探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探索”板块的模拟活动,直观感受心脏工作时的状态,为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奠定实践基础。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同学们,按照教材要求,用吸耳球反复将水吸进又挤出,一分钟后,手有什么感觉?一分钟挤压了多少次?” 学生操作后回答:“手很累,挤压了很多次……” 老师继续提问:“这个实验和心脏的跳动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吸耳球挤压像心脏跳动,不过心脏不会累吗……” 2.任务小结 通过模拟活动,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类似心脏工作时的状态,对心脏跳动推动物质运输的功能有了初步感知,也引发了对心脏是否会疲劳的思考,为后续深入理解心脏工作原理和保护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 学习任务二:测量和比较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探索”板块的测量比较活动,理解运动对心脏的影响,以及心脏休息的重要性,深化对心脏工作的认识。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同学们,经常锻炼的同学和平时不怎么运动的同学,在跳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呢?大家分组测量比较一下。” 学生测量后回答:“经常锻炼的同学恢复得快……” 老师继续提问:“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有短暂休息,我们应该怎样让心脏得到更多休息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合理休息,保证睡眠……” 2.任务小结 通过测量和比较活动,同学们理解了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明确了心脏需要休息的特点,知道了合理休息和良好睡眠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为掌握心脏保护方法提供了依据。 学习任务三:研讨与拓展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研讨”“拓展”板块,引导学生明确心脏跳动的意义、血液流动的动力,掌握保护心脏的方法,拓展对心脏与血液知识的认知,培养健康意识。 1.任务内容 老师提问:“心脏跳动有什么意义?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心脏跳动推动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心脏跳动的力量推动血液流动……” 老师提问:“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会疲劳吗?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 学生回答:“心脏有休息时间,要多运动、合理休息……” 老师提问:“测量心跳与脉搏,从数据中能得出什么发现?” 学生测量后回答:“心跳和脉搏次数差不多……” 2.任务小结 通过研讨与拓展,同学们明确了心脏跳动推动血液运输的意义,知道了心脏跳动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掌握了保护心脏的科学方法,同时对心跳与脉搏的关系有了直观认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