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说出排泄的定义,理解排泄是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重要生命活动,建立“生命活动需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观念。认识泌尿系统各结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功能,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如膀胱肌肉层适应贮存尿液的功能)。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尿液、汗液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分析三种排泄途径的共同点与差异,培养归纳、比较的科学思维能力。结合“憋尿危害”的讨论,运用逻辑推理分析不良生活习惯对泌尿系统的影响,提升问题分析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型和模拟“尿液排出过程”的实验,提高观察、动手操作能力,能准确描述尿液排出的具体路径。参与“不同环境下出汗情况”的小组讨论,学会收集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尝试提出合理的解释,培养探究意识。 态度责任:认识及时排尿、适度出汗对健康的重要性,养成不憋尿、关注自身排泄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理解排泄对生命活动的意义,树立“健康生活,维护自身内环境稳定”的责任意识,关注人体生理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结构图、模型及模拟实验,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尿液排出的具体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通过分析汗液(水、尿素、无机盐)、尿液(水、尿素、无机盐)和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少量水)的成分,归纳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排尿、出汗、呼气)。 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原尿流经肾小管被重吸收”与“汗液形成”的过程,理解汗腺导管对汗液中无机盐的部分重吸收作用。通过举例(如排便与排尿的区别)辨析,区分“排泄”(排出代谢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与“排遗”(排出食物残渣)的不同。 【教学方法】 讲授法、模拟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具:泌尿系统解剖模型、泌尿系统结构彩色挂图、“尿液排出过程”动画视频、“肺排出二氧化碳”实验演示视频(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塑料瓶2个(剪去上半部分,代表左右肾脏)、吸管2根(代表输尿管)、气球1个(代表膀胱)、少量清水(模拟尿液)。 资料:汗液成分数据表、憋尿危害的案例(如尿路感染相关资料)、排泄与排遗对比表格。 (二)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第2节内容,标记不理解的知识点(如“汗腺导管重吸收无机盐”)。 记录自己1天内的排尿次数及出汗情况(如运动后、安静时),准备课堂分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提问:“夏天运动后大家会‘汗流浃背’,衣服上会有白色痕迹,这些痕迹是什么?出汗除了降温,还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 展示教材中“汗流浃背”的典故,引出主题:“出汗和排尿都能排出身体产生的‘废物’,这些‘废物’如何排出体外?今天我们学习《人体排泄的途径》。” (二)新知讲授:泌尿系统与尿液排出(15分钟) 认识泌尿系统组成(7分钟) 展示泌尿系统模型和挂图,讲解各结构:“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像一对‘蚕豆’;输尿管是输送尿液的‘管道’;膀胱是贮存尿液的‘仓库’;尿道是排出尿液的‘出口’。” 学生分组观察模型,指认各结构并说出功能,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如混淆膀胱和肾脏的功能)。 探究尿液排出途径(5分钟) 组织模拟实验:“请同学们用塑料瓶(肾脏)、吸管(输尿管)将清水(尿液)导入气球(膀胱),观察气球的变化。”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清水从‘肾脏’到‘膀胱’经过了什么?气球充盈后如何排出‘尿液’?”引导学生归纳尿液排出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讨论憋尿的危害(3分钟) 呈现案例:“有同学为了上课不请假,憋尿1节课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