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3.1时间在流逝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日晷、燃香等是古人利用自然规律(如日影变化、物质匀速燃烧)发明的计时工具。 理解“时间”是客观存在且可以测量的,初步建立“时间间隔”的概念。 2.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日晷、燃香等工具,类比推理其计时原理(如根据日影方向推知时间)。 能基于实验记录(如燃香时间记录表),分析数据并归纳“燃香长度与时间成正比”的规律。 3.探究实践 能模仿古人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燃香计时”实验,并规范记录数据。 能搜集资料(如教材中的圭表、古观象台),用图文方式简要介绍一种古人计时工具。 4.态度责任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古人利用自然规律计数的智慧,产生对中华科技遗产的兴趣。 在小组实验中养成耐心观察、合作记录的科学态度,意识到计时工具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古人利用太阳(日晷、圭表)和燃香等方法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时间间隔”的测量本质(如等时性),以及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匀速变化”的规律(如燃香)。 教具学具 教师:有关古人用天体(如太阳、月亮)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分组: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穿越时空,聚焦问题(约5分钟) 1.创设情境: (播放古风音乐,展示日晷与古建筑图片)语言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科学课将开启一场时光之旅。看,这座古老的日晷(指向图片),正把我们带回到没有钟表的年代。现在我们身处古代的集市,人们生活井然有序。” 提出驱动性问题:“可是,没有手机和手表,古人究竟依靠什么来判断时间,安排一天的生活和劳作呢?” 初步探讨: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提示(日出、日落等)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大家已经发现了一些关键的自然现象。接下来,我们就化身“计时大师”,深入探究古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本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初步探讨后教师小结,让学生在趣味中深入探究古人智慧,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思维。) 探索一:解密白天———太阳这部“天然钟”(约12分钟) 在白天,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最有规律的时间信号是什么? (预设:太阳及其影子) 追问:(展示日晷特写)古人发明了日晷和圭表。请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利用太阳的什么来计时的? (预设:日晷-影子方向;圭表-影子长度) 深入提问:为什么太阳的影子能够用来指示时间?是什么保证了影子的移动是均匀的? (预设:学生思考背后的自然规律: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是匀速的) 小结规律:日晷和圭表都是测影,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预设:日晷用于测一天内的时刻,圭表用于测一年四季的变化。) (设计意图:本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入手,逐步深入探究太阳影子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理解日晷和圭表的原理及区别,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探索二:破解黑夜———一炷香”的时间(约15分钟) 1.语言过渡:“太阳下山,日晷失去了作用。漫漫长夜,古人又如何知晓时间呢?” (预设:引出“一炷香”的功夫) 2.“一炷香”真的能计时吗?它需要满足什么关键条件? (预设:迁移上一环节思想:需要“匀速”燃烧。) 我们如何用科学的办法验证香是否是匀速燃烧的?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4.实践探究———完成“燃香计时”实验: 学生阅读图3中的实验步骤,明确任务:标记、燃烧、记录。 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安全操作与规范记录。 将数据填写到“燃香时间记录表”中。 5.数据分析与结论: 分析你们的记录表,“燃香长度”和“测量时间”之间有什么规律?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香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