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相伴》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道德修养素养”中“社会公德”维度以及“健全人格素养”中“友爱互助”维度。对应总目标中“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对应学段目标里 “能理解、接纳他人差异,友好相处” 要求;落实学段内容中 “在集体生活里,认识个体与他人不同,学会尊重、包容差异,共建美好集体” 相关规定,引导学生在同学交往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材分析 《同学相伴》 是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以 “不一样的你我他”“我们在一起”两个板块展开教学。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以“我们在一起”的多样场景(学习探究、课间玩耍等)为依托,呈现同学相伴的美好与意义,又通过“小音符”“大雁”等故事,从集体协作、互助角度深化认知,既承接低年级对同伴关系的初步感知,又为后续深入理解集体生活奠基,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交往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情感体验与理性认知相融合,助力学生构建和谐同学关系认知体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人际交往发展关键期,已初步形成对同学的认知,但对个体差异的理解较浅显,在与不同性格、习惯同学相处时,易因差异产生矛盾或不理解。他们有较强好奇心与探索欲,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思考,却缺乏主动接纳差异、灵活交往的方法,需借助课堂引导,深化对同学差异的认知,掌握友好相处技能。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同学相伴的快乐与意义,懂得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体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分享、合作,提升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 3.使学生从大雁等事例中汲取智慧,明白互助、团结的价值,增强班级凝聚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同学相伴的美好,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将对集体、互助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班级生活中践行团结协作。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找朋友” 游戏(5分钟) 引入:亲爱的小朋友们,跟着音乐动起来,去找找你的好朋友,牵牵手吧! 过渡:和好朋友牵手做游戏,心情怎么样呀?像吃了甜甜的糖果一样开心对不对!在咱们班级里,谁是你最想一起玩、一起学习的同学,快和大家分享分享! 教师小结:同学相伴快乐无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同学相伴》———我们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和音乐形式导入,契合其活泼好动、爱唱爱玩的特点,迅速营造轻松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分享欲,让他们直观感受同学相伴的快乐,为新课开启做好情绪铺垫,初步渗透“同学相伴美好”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回忆快乐瞬间】(10分钟) 过渡:同学相伴的日子,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时刻。这其中,有学习的快乐、玩耍的乐趣、分享的喜悦、合作的默契……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教材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瞬间。 图一:同学们,瞧这张图片,大家围在一起探究问题,有没有勾起你们和同学一起探讨难题的回忆呀?谁来分享分享! 图二:再看看课间玩耍的图片(指向对应图片),你有特别好玩的课间游戏故事和大家分享吗? 图三:看看运动场上拼搏的图片(展示图片),谁的“奋斗故事”要冒泡啦? 图四:我们再来看看这张秋游分享美食的图片,你还记得和同学一起分享美食事儿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观看四幅图片,围绕老师的问题,自由分享自己和同学在一起的美好瞬间。 过渡:刚才的故事像闪闪的星星,现在咱们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就围绕一类图片场景聊一聊和同学在一起的快乐瞬间。然后,每个小组推选“故事小明星”,上台分享最精彩的故事! 展示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