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孟子》 1.知人论世,学习并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了解文章具体内容。 3.体会生动形象的说理,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4.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孟子 知人论世--孟子思想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知人论世--孟子思想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知人论世--孟子思想 5.其它方面: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对社会分工问题的论述)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知人论世--作品介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及孟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孟子》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知人论世--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