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0213

2.4 *《致云雀》(共28张PPT)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66038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致云雀,2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致 云 雀 第一单元第2课 教学课件(情境版) 灵魂的共鸣: 与雪莱共赴云雀之语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雪莱,把握该诗创作的历史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追求,分析出诗人要表达的情绪 通过对诗中典型手法的分析,理解云雀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理解诗文中弥漫着的对压迫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认同诗人渴望摆脱束缚、追求内心激情释放的迫切感 01 02 03 04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出自哪里?意思又是什么呢?在这首诗中,雪莱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借西风寄寓自己的革命抱负,希望自己能像西风一样横扫败叶、席卷残云、震荡大海。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雪莱的另一首代表作《致云雀》,看看诗人又将通过云雀寄寓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1、作家简介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与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雪莱于1822年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代表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诗歌《西风颂》《致云雀》 二、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2、时代背景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的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得不到保障。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自由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 二、教学过程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理清思路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欢乐的形象 第1节,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 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丰富明澈的形象 第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第16-17节,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第18-20节,不能快乐的根由。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第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试分析云雀这一意象。 【小结】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二、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2、品读诗歌,总结技巧 ①比喻(8-11节):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比作玫瑰,表现了云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