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追寻历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思维能力: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 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解延安精神,明白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需要延安精神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资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是党中央的驻地,物质生活极为艰苦,居住在土窑洞,食用小米饭,穿着粗布衣,使用小油灯照明。 特别是1939年至1943年间,日军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解放区面临严峻的困境。尽管如此,全国人民将希望寄托于延安,各地的进步青年纷纷前往延安。 2.提问: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延安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预设:因为延安精神。 教师总结:这是因为延安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过这首诗,同学们将理解作者为何追寻延安,以及追寻的是什么 4.板书课题: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讲授新课 1.识字解词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①不熟悉的字可以查看拼音,或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②确保每个字的读音准确,标出生字词。 ③通读每个句子,多读几遍直至流畅。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展示需要认读的生字。指定学生认读,随机纠正读音。 yán xī sǔn máo kàng dàn mèi 延 昔 笋 茅 炕 旦 媚 ②通过课件展示生字组词。 ③进行读字游戏:火车游戏式读字 ④通过图片辅助认读生字 竹笋茅屋土炕 (3)词义理解(可采用多种方式,利用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着昔日的春光; 昔日:指过去的时间、曾经、往昔,常用于回忆性质的文本,书面语等。此处指过去的春光。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满目琳琅:琳琅满目之意,为了押韵,把“满目”提到前面。眼前尽是珍贵之物。形容美好、完美的事物众多。此处指眼前尽是珍贵的家用电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丝毫迟疑。此处指我们果断地放弃了过去的交通工具。 其他表达果断的词语包括: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将这些字带入课文中, 一起来精读课文。 (1)作者简介:祁念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广为流传。近年来,出版了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长篇报告文学《千秋业》,论文集《新时期文学》《新闻探索与实践》等。 (2)分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进行开火车式朗读,观察谁读得最好。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4)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设:诗的前两节描述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中间两节讨论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最后两节探讨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5)情感表达:这首诗歌中,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节 (1)同桌合作学习 ①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一节。 ②交流探讨:作者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来表达对延安精神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