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4171

13.2《上图书馆》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159313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3.2,上图书馆,课件,35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13课 上图书馆 1. 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2. 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素养目标 上图书馆 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 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知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 主要作品有《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写作背景 作为一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回顾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清楚地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喜欢到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这既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介绍,也是对广大求学者的呼吁:热爱读书吧,从中你不只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还能增强理性、获得教养等。 资料链接 文华公书林 中国在20 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899 年,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 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 公书林”,即深寓“ 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 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这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文探究 1. “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2.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① 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 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3.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① 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 ② 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③ 表达了作者此刻内心波澜壮阔、情不自禁、引吭高歌的情绪。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深入探究 ① 详写“公书林”而略写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详写“公书林”是因为它对当时的“我”影响很大,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② 对“公书林”的描写是内外结合,而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的描写只侧重于外部构造。 ③ 通过记叙“我”所阅读的一系列书名和杂志名来突出“公书林”对“我”的影响之大;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突出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的壮丽华美,同时与图书馆所承载的人对知识的求索这一内涵契合。 1.作者在写“公书林”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时,写法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