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4378

16《六国论》《阿房宫赋》联读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635893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赵 楚 越 燕 赵 齐 魏 韩 秦 楚 倾听理性之声,明辨古今之道 ———《六国论》《阿房宫赋》联读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不同作品的理性之美。 2.体悟古代文人的实用性理性思维, 感悟两位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比较维度 《六国论》 《阿房宫赋》 相同点 中心论点 写作目的 结构安排 感彩 语言特点 文体特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严令将帅不得专兵,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即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的灵药,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哀而不鉴,最终只会落得“后人复哀后人”的结局。 比较维度 《六国论》 《阿房宫赋》 相同点 中心论点 写作目的 结构安排 感彩 语言特点 文体特点 立论———分析———总结———引申告诫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都强调政权败亡的内因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铺叙———议论(批判+总结告诫 结尾均指向现实警示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告诫宋朝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讽谏唐王朝以此为鉴 借古讽今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交代阿房宫建造背景和巨大耗资 概括外貌 细写内部 先写楼阁 次写长桥复道 后写宫中歌舞盛况 (由概括到具体) 建筑 人物 宏伟壮丽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